欧青赛冠军+最佳射手23岁转会英超劲旅,28岁被迫退役胖成球
2007年6月24日,拥有巴贝尔、德伦特、克鲁尔、马杜罗、弗拉尔等青年才俊的荷兰U21国家队干脆利落地在U21欧青赛决赛中以4-1的比分战胜塞尔维亚青年队,成功在本土捧杯。身披13号球衣的前锋马赛奥·里格特斯(Maceo Rigters)在决赛中打入1球,并以4球成为欧青赛金靴奖得主。
2007欧青赛冠军荷兰,上排右一为里格特斯
里格特斯在欧青赛的出色表现吸引了多家英超俱乐部的关注,在7月份夏季转会窗开启后,出手迅速的布莱克本在谈判中占得先机,从荷甲布雷达俱乐部签下这名冉冉升起的锋线新星,并为他提供了一份4年长约。
1984年1月22日出生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里格特斯非常谦逊,他在面对媒体采访时一直强调:“瑞安·巴贝尔是荷兰最伟大的天才球员之一。我没有那么高的天赋,但幸运的是我可以通过刻苦训练和那些天才球员同场竞技。”
和巴贝尔同样出自阿贾克斯青训营的里格特斯并没有足够的天赋赢得阿贾克斯的职业球员合同,不得不离开这支荷甲豪门。2002~2003赛季,初出茅庐的里格特斯在荷甲海伦芬俱乐部完成了一线队首秀。在自由加盟位于荷兰西南部的多德雷赫特俱乐部后,在2005年1月转会至荷甲布雷达俱乐部。
在布雷达俱乐部效力的2个赛季,里格特斯在61次出场中打入了区区5个进球。可以说,如果没有2007年夏天在欧青赛上的突然爆发,里格特斯很有可能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普通锋线球员,没有足够的身高作为进攻支点,说快不快的速度放在边路也很难有威胁,只有基本功还算扎实的射术能够让欧洲各路球探眼前一亮。
布莱克本主教练马克·休斯非常擅于在转会市场上低价“淘宝”,从德甲联赛先后来投的中卫桑巴和前锋圣克鲁斯都是这名威尔士名宿的杰作。对于初来乍到的里格特斯,马克·休斯并没有着急地把他派上场,只是让他踢一踢像联盟杯资格赛、联赛杯这样的杯赛。里格特斯对于教练做出这样的安排也表示理解。
赛季过半,仅仅在英超赛场出场2次的里格特斯被租借到英冠联赛的诺维奇俱乐部锻炼。遗憾的是,在为诺维奇出战的第二场比赛中里格特斯就不幸弄伤了腿筋,不得不返回了布莱克本。
2008~2009赛季,马克·休斯被曼城挖角,前英格兰著名中场保罗·因斯接任主教练一职。里格特斯在训练中勤勤恳恳,想要吸引新教练的关注,但是当时的布莱克本有麦卡锡、圣克鲁斯这样的锋线名将,还有罗比·福勒这样的英超老油条兼“关系户”,里格特斯只能在预备队过着永无出头之日的日子。
里格特斯曾被租借到英冠巴恩斯利以及荷甲威廉二世,但是早已在预备队磨去锐气的里格特斯并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表现。
2011年7月,里格特斯终于磨完了和布莱克本俱乐部的4年合同,成了一名自由球员。在英国的4年,里格特斯好像被这里的更衣室文化吓坏了。在这里,会有球员敞开更衣室卫生间的门,一边脱裤大肆方便,一边和里格特斯开着露骨的玩笑。“真的难以置信,在更衣室会有人愿意为100英镑的赌注把脚吞进嘴里!”
“嘿,伙计咱们去新西兰怎么样?看看那里的足球!”里格特斯在接到经纪人的电话后,毫不犹豫地飞往惠灵顿。但是他们和惠灵顿凤凰俱乐部谈崩了,坐了24小时飞机的里格特斯立刻坐飞机返回荷兰。仅仅过了1天后,澳大利亚黄金海岸俱乐部愿意给他提供一份合同,于是里格特斯立刻坐飞机飞到澳大利亚。
连着坐了3天飞机的里格特斯在和新俱乐部签下合同后的2天就迎来了一场热身赛,并没有做好准备的他在场上犹如行尸走肉,这也为澳大利亚之旅的失败埋下伏笔。在澳大利亚,脚踝的伤势一直困扰着里格特斯,球队也因为老板和澳大利亚足协的矛盾被取消了参赛资格。
回到荷兰的里格特斯曾经努力寻找下家,但是他却不幸地在老东家多德雷赫特俱乐部试训的时候再次弄伤脚踝,不得不在病榻躺上一年,心灰意冷的里格特斯做出退役的决定,那一年他只有28岁,距离他获得欧青赛冠军和最佳射手仅仅过去5年。
退役后的里格特斯曾经和姐姐一起开服装店,后来在荷兰业余俱乐部ZSGO/WMS做教练。2018年,里格特斯短暂在ZSGO/WMS一线队复出,参加荷兰业余联赛。从赛场照片来看,里格特斯已经胖得完全走了样,和当年的锋线新锐简直判若两人。
曾经有人问里格特斯当年在欧青赛上的出色表现是不是一种无情的诅咒。“当然不是,我甚至不敢相信我会入选那届赛事的大名单。但是只要我在场上就会尽百分百的努力,然后进球就是回报。然后的然后,你们大家也都看到了……”流星的光芒只有一瞬间,但是2007年的夏天在里格特斯的心里是永恒的。
国匠学院:互联网发展的岔路口,制造型企业如何推行智能制造?
5G、AI、IoT、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确为制造业升级转型带来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由大量设备智能互联切入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明显不是最佳方式。当前来看,结合大多数企业情况,中国制造业实现智能化,最实际、最快捷的方式仍是数字化,而这迫切需要依托互联网补课,加速推进产业互联网。
智能制造热情背后,制造业信息化程度不容乐观
今天的制造业,中国在世界上可谓一骑绝尘,早已把美、德、日等远远甩在身后。相关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最高的国家。而到2017年,在19大类制造业行业中,中国有18个超过美国,中国制造业总产值是美国的2.58倍,在全世界的占比达到了35%。
在制造业智能化方面,中国同样有比较灵敏的嗅觉和长远的眼光。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后,智能制造开始成为制造业明确的大方向,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动智能制造落地、实施。不少工业企业也备受鼓舞,激发了智能化的热情,积极响应政策,主动拥抱新技术,走转型之路。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作为一个制造大国,中国智能制造近年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智能化程度仍然不高。
一方面,整体数字化管理程度低。早前发布的《2019中国智能制造研究报告》显示,当前中国制造企业总体处于电气自动化+数字化阶段,90%制造业企业配有自动生产线,但仅有40%实现数字化管理,5%打通工厂数据,1%使用智能化技术。事实上,有关调查显示,除了基本的办公采用计算机设备之外,中国传统制造型企业大多都没有设立信息部门,甚至没有数字化生产管理的概念。
另一方面,中国智能制造服务厂商整体实力有待提高。中国企业ERP软件市场,SAP、甲骨文的领先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研发设计类软件市场基本被国外占据,西门子、Autodesk、达索、PTC为主要厂商;生产控制类系统当前普及率较低,其中MES是连接管理层和执行层的重要软件,ABB、西门子等占据主要市场。另外,Gartner公司魔力象限研究显示,在智能物流、智能仓储方案方面,主流厂商也是国外的曼哈顿软件(Manhattan Associates) 、JDA.、美迪福(made4net)、Softeon等。
互联网发展的岔路口 制造业互联缺乏厚度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低,有其客观原因,如互联网起步和应用较晚等。但更重要的是,中国互联网在发展方面,呈现了不一样的特征,对比美国尤为明显。而正是这种特征,致使,制造业数字化实际情况与互联网发展速度并不匹配,即便中国互联网发展速度看起来全球遥遥领先,但工业应用方面却与美、德、日等国家相差不小。
相比较而言,互联网强国——美国的互联网发展是扩散型的,几乎同步向生活、工作、生产等方面扩散,这种扩散的好处是,互联网技术应用比较全面,让制造业也能稳定发展,并基本积累了30年左右的经验,如前面提到的曼哈顿软件至今有27年从业史,JDA软件在WMS领域耕耘超过30年等。相反,中国互联网起步晚、发展快,是跃进式的,但偏科比较严重,制造业完全不同步。
回顾中国互联网发展,中国互联网显示出了明显的创新性,但在进一步深入发展时,更偏向消费级互联网。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边界不断拓展,中国的互联网应用走到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岔路口。显然,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方面,中国是领先的,无论是O2O,还是物联网技术应用(智能家居、无人驾驶等),中国都显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并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全球认可,而工业互联网要相形见绌得多。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快速发展,得到消费者关注,获取了巨大的流量和用户,创造了更多快速获益的机会,让资本市场尝到了甜头,更多资本流入共享单车、打车、外卖、订票以及智能门锁、智能音箱等领域。而很难得到终端消费者关注、需要技术沉淀、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且短期并未能在收益上立竿见影的工业互联网很难得到资本青睐,前行中无法跟消费者互联网脚步。
确立正确智能进阶路径 充分重视制造业“软实力”
众所周知,智能制造指的是基于智能技术的制造行为,整个方案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互联的“软实力”和“硬实力”两部分。其中,“软实力”主要指软件部分,功能侧重数字化管理及硬件管控,类似于整个架构的规划层和控制层;“硬实力”主要指硬件部分,包括工业PDA、电子看板、安灯系统、AR/VR等可穿戴设备、AGV、立体库、分拣机及各类传感器等硬件,这些硬件在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加持下可以联接成一张制造网络且更加“聪明”,是整个架构的执行层,统一由控制层管理。
制造型企业推行智能制造,最高要求是,构建一个覆盖采、存、产、销的逆向推动制造的全智能体,这个制造全智能体是物理世界生产运转的数字化模型,现实生产的人机料法环测及整个过程相关信息都能够呈现在这一模型上,而通过这个模型也可以执行、管理并不断改进生产。不过,智能制造最低要求是,首先实现数字化,由数字化切入,然后向物联化、智能化迈进。
目前,比较乐观的事实是,借助智能制造的东风,国内的鼎捷、用友、金蝶等ERP软件商正大力面向企业推行制造智能转型升级,并初显成效。另一方面,成长起来了一批新的软件方案提供商,依托新技术,直指智能制造。如专注于厂内智能物流解决方案开发与应用的智互联,大力推广[智物流]解决方案,提出了智能物流“四化一轻”,帮助企业实现内部物流“移动化、透明化、精益化、智能化”管理,塑造“轻物流”。而这一解决方案,已得到了多家制造型企业的青睐。
但是,在充分考虑成本、技术成熟度、就业、智能制造程度等情况下,中国智能制造仍迫切需要从下面几方面补充“软实力”。政策支持和倾斜,一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国内更多工业级软件方案服务提供商给予扶持和优惠政策,二积极助力传统制造型企业信息化改革,牵头制造型企业与软件方案供提商合作;资本市场培育,平衡互联网发展,在给予O2O、物联网等注入大量资金的同时,关注工业软件领域;工业软件方案提供商提升,深入制造业,借助增强分析等新技术,加速智能制造实践和不断完善。
总的来说,中国智能制造在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仍与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在推进发展智能制造的同时,国内制造型企业需要先把眼光转向制造业数字化,然后通过数字化、物联化、智能化的路径,稳中求进,逐步实现转型升级。正是基于此,即便有物联网、人工智能、5G、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中国智能制造依旧不可操之过急,试图短期“赶英超美”,实现“软硬兼施”的全智能,而是应该充分补足“软实力”,充分补足短板,充分吸收消化,走保质保量的智能制造之路。
(文章来源:e-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