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军马 旧时欧洲骑兵军马到赛马的历史

小编 23 0

欧洲军马 旧时欧洲骑兵军马到赛马的历史

旧时欧洲骑兵军马到赛马的历史

欧洲军马 旧时欧洲骑兵军马到赛马的历史

旧时欧洲军马有许多类型与大小,并根据牠们的身体能力分配角色。就像被征召去打仗的人一样,那些健康强壮的平民马也被征召入伍。很熟悉一种相对轻量级的战马——类似纯种马/温血马,但这可能是因为最著名的战马是由贵族骑的,Wellington威灵顿公爵的Copenhagen哥本哈根,因此被永远纪念为雕像。

Copenhagen哥本哈根:拿破仑战争时期Welllington威灵顿公爵的栗色战马。阿拉伯/纯种马是以英国人赢得的第二次哥本哈根战役命名的。1815年6月18日,威灵顿的主要对手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在滑铁卢战役中被击败,这一天,不仅是威灵顿因而也是整个国家迎来了最辉煌的一天。哥本哈根在赛马场上非常有教养,尽管牠只赢得过两场比赛,牠的祖父母Eclipse和John Bull都是德比冠军。哥本哈根在汉普郡公爵的庄园里过着幸福的退休生活,直到28岁去世,显然牠喜欢吃海绵蛋糕及巧克力奶油。人们为牠举行了隆重的军葬。一匹Marengo马伦哥的阿拉伯种马是哥本哈根的对手,

欧洲军马 旧时欧洲骑兵军马到赛马的历史

拿破仑 曾骑过牠——但由于牠在滑铁卢战役中被英国人俘虏,哥本哈根得到了认可。

欧洲军马 旧时欧洲骑兵军马到赛马的历史

较重的拉车马,如Percherons、Friesians、Shires、Clydesdales,被用来拉装有大炮或大炮的马车,或运送部队和物资。这些冷血统的马在战斗中面对枪炮声更能保持镇静。中量级马——类似于现代的温血马——在战斗中被用来拉车和运载重装甲士兵,但牠们缺乏轻骑兵的速度和耐力。牠们也被用于侦察任务、补给、袭击以及通讯。

更轻、更快的品种,如纯种马、阿拉伯马、柏布马、阿卡勒特克斯马用于骑兵冲锋与需要速度、耐力和敏捷性的战争。因这些品种不携带重量,牠们的骑手通常携带很少的盔甲跟使用轻型武器,如弓,矛、骑枪。

欧洲军马 旧时欧洲骑兵军马到赛马的历史

现代马术赛事马起源于战马。1912年到1948年,所有三项赛选手都是男性,穿着军装,并且是军官。直到1964年,女性才被允许参加比赛——到目前为止,人们的观念是,如越野比赛像战场一样,受伤的士兵会继续比赛(从而不会让他的国家或他的团队失望),而如一名女骑手从她的男队友身上摔下来,她就不会指望她继续比赛。在早期,马术三项赛通常被称为“

军事 ”,当时这项比赛是对军官战马的全面测试。盛装舞步表明马有能力表演仪仗队,并表现出服从的队形训练;越野赛测试的是牠们在战斗中需要的速度、耐力跟胆识,而障碍赛则显示一匹马在战斗后是否健康,是否能够恢复到足以进行简单的跳跃测试。

欧洲军马 旧时欧洲骑兵军马到赛马的历史

20世纪早期的许多赛事都是真实的军马。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Seweryn Kulesza骑着他的Tóska马 作为波兰三项赛队的一员获得了银牌。几年后,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骑着这匹马作为他的战马,当母马被杀时,Seweryn被德国人俘虏,在Oflag -A Murnau战俘营度过了剩余的战争。那时在所有参加奥运会比赛的马中,项目马——通常是纯种马或者是纯种马比例很高的轻量级温血马——与几千年来代表国家或领土作战的军马有着最密切的联系。

蒋 东

英法联军的战马战斗力有多强?

文|陈卿美

1857年,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从广东一路杀到天津、北京,并烧了圆明园。无论在战役中,还是在部队中,人们注意的往往是人,而忽略了部队另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军马。军马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战斗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军马的重要性有时并不亚于人。

军马,基本包括两种,一种是冲锋陷阵的战马,载着士兵杀敌。一种是作为后勤保障,运输货物的运马。虽然都是军马,因作用不同,而要求不同。前者要求高大威猛,奔跑速度快。后者只需矮小结实,艰苦耐劳即可。无论哪种马,都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少生病、忍耐性强、适应能力强,在战争环境下,这是不容易的。

在英法联军中有不同的兵种,有步兵、有炮兵、有骑兵。骑兵,自然是要骑马。骑兵作为快速反应部队,特点是灵活、机动,爆发力、冲击力强,作用是快速冲锋,冲破敌人的阵型,打乱敌人的组织。英法联军的骑兵是怎样的呢?

欧洲军马 旧时欧洲骑兵军马到赛马的历史

英法联军所骑的战马

英国随军牧师麦吉所著的《我们如何进入北京——1860年在中国战役的记述》一书中,记载了英法联军在香港总部的资料。英法远征部队中有两个师,两个预备队。其中第二师下辖骑兵旅,骑兵旅包括第二龙骑兵卫队、第一国王龙骑兵卫队等四个骑兵卫队。骑兵卫队士兵统一配有手枪、卡宾枪、长矛和剑。但对骑兵来说,最关键的宝贝还是战马。

骑兵的战马大都为阿拉伯马,阿拉伯马的特点是高大威猛、膘肥体壮,块大毛硬、行动敏捷。颜色多为栗色,也有部分灰色马。士兵骑上这种高头大马,士兵都备显威武,无论人和马,非常帅气。当然,这种战马也是经过长期训练出来的,否则无法也很难适应战争需要。英法联军的战马全部从印度运抵香港,其中印度锡克骑兵装备800匹,马夫自然也是印度人。在英法联军北上抵达大连时,各骑兵队战马共有1731匹。

在著名的八里桥战役中,英法联军的骑兵与僧格林沁的骑兵有过对决。僧格林沁的骑兵使用的战马大都为蒙古马,普遍体高在1.2-1.3米左右,而阿拉伯马体高都在1.4米以上,仅从个头上,蒙古马就比不过阿拉伯马。加上中国人的身高、块头也不如欧洲人,无论人和马,英法联军都占上风。在两军对决中,距离远时,英法联军先用火枪射击,而清兵则只能用弓箭还击。近距离搏斗时,英法联军从高往低打,阿拉伯马的冲击力让清兵的蒙古马明显招架不住,一冲对方就散,清兵根本不是对手。

为何阿拉伯马如此彪悍?因为阿拉伯马可以说是世界最好的马种,是经过无数选育淘汰,集合了多种优质基因的上乘马,是最适合做骑乘的马。英国人曾将阿拉伯马与欧洲马结合,培育出英国纯血马。相比之下,中国的马,即使蒙古马,体型也普遍较小,也没有与其它优秀马种基因结合过。因此,在战斗力方面,与阿拉伯马不是一个重量级。简单说,中国的马,适合拉车,而阿拉伯马适合打仗。

英法联军的阿拉伯马甚至连俄国人都羡慕。在天津时,一个俄国人参观联军的军营,对阿拉伯马很是惊讶。经过如此艰难的长途跋涉,从南方到北方,阿拉伯马还如此健康矍铄。俄国人说,“等你们到了北京,会被震惊的。皇帝的马也不过与你们的小马一样大。”

别看阿拉伯马如此厉害,它们最怕泥泞、泥沼。那时的道路连城市都很少硬化路,农村更不用说。从天津大沽登陆到北京,正值夏季。夏天雨水多,道路泥泞难走。高头大马的阿拉伯马,腿比较修长,陷入泥里便难以自拔。

除了作战用的战马外,就是运输物资的运马,运马还包括挽马,即拖拽大炮的马。英法联军从广东到天津,主要坐军舰走海路,只有在登陆时,马匹才会发挥作用。登陆后,首先使用的便是运马,以驮运各种物资。

相比战马,对运马的要求较低,只要符合运输要求即可。一是个头不能太高,因为不方便装卸。二负重量大,驮运越多越好。同印度专门运输战马不同,运马的来源渠道很多。一是国外引进,如马尼拉马、日本马、小阿拉伯马。这些运马的最大共同点,就是比较矮,都是矮种马。另外一个渠道就是在中国当地获得,大都为购买。中国的骡子算是一个特色,骡子本来就是马与驴的杂交产物,身体好、耐性强。一匹运马能负重多少呢?大概不超20英石。1英石约等于6.35公斤,20英石就是127公斤。

据英军司令格兰特的日记记载,联军在北塘登陆时,当地的村民曾给他们送过很多粮食与骡马。由于运输的要求比较低,当地的一些耕牛也被迫洗脚上田,干起了运货物的活。牛相比马,速度虽慢,但负重量大,耐力更强。有时为了拖拽大炮,阿拉伯战马也会当挽马来用。即使这样,仍然无法满足运输的需要,英法联军还要从日本购买日本马,这种马大约有1100匹。

打完仗后,这些马如何处理呢?战死的、病死的,自然死也就死了,没人处理,任其腐烂,更不会吃肉。剩下的阿拉伯战马自然还要好好保养。至于其它运马,则就地卖掉,低价处理。因为这些牲口没有必要再运回香港,使用后就处理掉,即使亏本也要卖,毕竟可以节省大量饲养成本。因为仅仅买草和玉米等饲料,一匹马每周就要花去2先令6便士。

英法联军在撤退时,沿途不断出售各种没用的军需,就包括运马。比如价值4银元的一匹马,中国村民只花3个银元就买走了。舍不得卖的马,还可以乘着闲暇时间参加一些赛马会。既锻炼了马,也为士兵增加了休闲娱乐。

满清号称游牧民族,结果连马都不如英国,打不过人家也就一点都不奇怪。落后,绝对不是某方面的落后,而是全方面的落后。

日本军马发展史:从被戏称为“骑耗子”到享誉世界的“东洋大马”

早于二战60余年前,日本就开始有意识地改良适合自己使用的战马。1865年,正值江户幕府末期,此时的日本已经受到欧美殖民者的威胁和新思想的冲击,所以在倒幕运动结束后,日本人便着手仿照欧美建立西洋式的骑兵部队。1867年,在明治维新前夕,法国赠送给日本26匹纯种阿拉伯马。日本接收后,便用此作为种马以改良本土的马种。

欧洲军马 旧时欧洲骑兵军马到赛马的历史

阿拉伯马

日本的原产马被称为“在来马”,本是由蒙古高原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后来,在日本环境的影响下又衍生为八个分支:托加拉马、御崎马、木曾马、野间马、北海道和种马、对州马、与那国马和宫古马。实际上,按照西方有关马的分类基准,身高148厘米以下的马都属于小型马。如此算来,日本的本土马完全在小型马的范畴内。

欧洲军马 旧时欧洲骑兵军马到赛马的历史

这也难怪,日本地处四面环海的偏僻海岛,本就不方便引进外来马种,而且蒙古马的体高基本也在1.4米左右。所以,自绳文时代(3000年前)、弥生时代(中国春秋战国时代)、镰仓幕府时代(南宋时期)、室町幕府(元朝),直到江户幕府结束,日本土著马种的体高都未有明显的变化。看着高大,强壮的欧美马,于是军马改良便成为了日本对外战争中尤其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欧洲军马 旧时欧洲骑兵军马到赛马的历史

日本马

在当时的欧洲,机动性和突击性良好的战马不仅是骑兵的最爱,也是战争新贵炮兵部队的至宝。日本欲效法欧美改革军事,不会不注意到此点。所以在1868年,日本便意识到:想建立一支欧美式的近代化军队,必须改良日本马。但是日本人在引进外来马种后,急于收到成效,没有考虑到近亲繁殖带来的危害。于是,日本马的品种改良长时间都未有成效。1887年,日本陆军保有的马匹平均身高只有135-138厘米,与平均体高150厘米的欧洲军马相差了十多厘米。

欧洲军马 旧时欧洲骑兵军马到赛马的历史

英国纯种马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日本急需征调马匹身高超过142厘米的战马。虽然当时日本一共饲养了约150万匹马,但是经过军队严格选拔却仅能凑足3.5万匹,而且入选的军马也很少有超过1.42米。同时,这些参战的军马在战场上经常无故骚动、互相撕咬、蹶踢、嘶鸣,严重影响了日军的攻击计划。据记载,日军第六师团炮兵联队在管制性情暴躁的军马时,还发生了270名士兵被马咬伤和踢伤的事故。虽是一系列细微的事故,但是一枚铁钉影响一场战役的事例还是要遏制,所以日本人遂下决心解决这一难题。在参考欧美的经验时,日本研究人员发现“去势”能明显改善马匹的性情,而且去势的军马比普通军马更加体魄强健,且较少嘶鸣,尤其适合侦查部队使用。但是此计划却遭到了日军部分军人的抵触而作罢。

欧洲军马 旧时欧洲骑兵军马到赛马的历史

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彼时,按照各国军马数据对比,日本军马规定143厘米、法国马156.7厘米、德国军马161.2厘米。所以,看着日本军马比联军军马矮10多厘米,日本人很不是滋味。再加上日军军马的奔跑速度远远不如欧美军马,日军感觉丢尽了脸面。更让日军脸皮羞臊的是,欧美军马温良顺从,60余匹军马仅需一人管制,而日本军马却要每匹配备一人。同时,日本马在车厢亦不服管制,或喧哗、或恶作剧。更有甚者,在战斗中,这些没有去势的战马还肆意追逐雌马,扰乱了联军队形。为此,联军官兵给日军军马起了一个外号,“一群不听话的野兽”。从此,日军开始严格要求战马去势。

欧洲军马 旧时欧洲骑兵军马到赛马的历史

蒙古马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经过十年改良的日本马平均身高终于达到了147厘米。但是在战斗中,日本马无论在体质还是数量上还是远远不如俄国马。比如,同样吨位的大炮,俄国马只需六匹就可轻松牵引,而八匹日本马亦显得非常吃力。日本人受此触动,遂开始实施第一期“马政18年计划”,以求引进国外优良公马改良品种。1924年,日本人又实施了第二期“马政12年计划”,旨在挑选能适应日本气候,且体格强壮、耐力持久的混血马进行第二次改良。8年后,日本本土成马体态普遍健壮高大,即使是民用马也达到了145.4-157.6厘米的体高。从此,日本马被誉为“东洋大马”。

欧洲军马 旧时欧洲骑兵军马到赛马的历史 改良后的日本马混合了阿拉伯马8.7%、英国纯种马7.2%、法国央格鲁—诺曼马24.2%(适合炮车牵引)、法国佩尔什马21.6%(适合驾辕)

1939年,日本强化了“种马统制法”,以确保马的质量源头。故而,无论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还是在东南亚战场上,日本军部发布征用军马的体高条件,便提升到了16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