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马种 曾比驴子还迷你,为何最后成了“大洋马”,简述日本军马培育之路

小编 23 0

曾比驴子还迷你,为何最后成了“大洋马”,简述日本军马培育之路

欧洲马种 曾比驴子还迷你,为何最后成了“大洋马”,简述日本军马培育之路

编者按:众所周知,日本在近代以前战马饲养与培育的马政工作,可谓是悲剧连连。以至于被戏称是“骑着驴子大小的战马打仗”。但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的“大洋马”却给当时的中国人以深刻的印象。那么,日本近代马政到底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只有包括来源于蒙古马的托加拉马、御崎马、木曾马、野间马、北海道和种马、对州马、与那国马、宫古马等小型马。虽然日本曾长期与中国交流,但在马政方面,却一直乏善可陈。直到公元8世纪,日本才设立第一个国家级的牧场—御料牧场。该牧场的马匹都处于半散养状态,任由其自由交配;使用上也非常随意,需要马匹时任意挑选,也不懂得给马钉马掌及去势的重要意义。

欧洲马种 曾比驴子还迷你,为何最后成了“大洋马”,简述日本军马培育之路

狭窄的国土面积、匮乏的优质牧草、落后的理念和管理制度,使得日本的马业发展十分缓慢。甚至到御料牧场设立1000年后,马匹的年产量才增加到二三千匹。不仅数量少得可怜,而且其马匹质量也江河日下。到德川幕府时代,日本马的平均体高不超过100cm,甚至还矮于一些国家的中大型驴。明治维新前一年,即1867年,法国拿破仑三世为了感谢德川幕府为挽救法国养蚕业所做的贡献,曾赠送给日本26匹阿拉伯马。

欧洲马种 曾比驴子还迷你,为何最后成了“大洋马”,简述日本军马培育之路

幕府将这些当时最好的骑乘马全都赏赐给了大名及家臣。明治维新新式陆海军建立后,国产小型马作为军用马,实不堪大用。因此,迅速改良马种,便成了明治时期马政的第一要务。赏赐的阿拉伯马陆续被政府追回充当种马,用于改良马。经过近10年的改良,1877年,日本在册军马的平均体高达到了135~138mm。为了近一步提高军马素质,日本政府于当年成立了近代化的马匹育种机构——三田育种场。开始实施第一期为期30年的马种改良计划,学习西欧先进畜牧技术,从世界各国引入类型各异的良种马,对日本马进行全面改良。到1894年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爆发时,日本军马的平均体高已提高到142mm、平均体重329kg,全面超越了当时中国的主流马种。

欧洲马种 曾比驴子还迷你,为何最后成了“大洋马”,简述日本军马培育之路

日本陆军首次大规模使用军马也就是在甲午战争,为此征召了35000匹民用马匹用于运输。然而由于民用马匹大多资质不良或规格无法达标,能够派上用场的民用马匹还不到十分之一,只得征用了20万人的军夫担任补给物资的运送工作。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无论是马匹的品种还是训练程度,日本马与其他国家的军马相比依然存在着显著劣势,甚至被西方人讥讽为“伪装成马的怪物”。日本陆军深感马匹品种进一步改良势在必行。便与农商务省合作推进国产马匹改良计划,通过引进外国的优良品种,阉割、杂交等方式改良马匹的品种。但与欧美列强相比,当时的军马的体高仍差距约20cm,平均体重差距约70kg,短距离冲刺速度差约10km/小时。由于这个时期日本并未与欧洲列强开战,这个差距带来的影响并不显著。到了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称日露战争)时期,日本陆军共动用了17万匹军马:其中约20%用作骑乘马,30%用作挽马,50%用作驮马。日本军马的平均体高已达147.6cm,但与俄军的顿河马相比,便相形见拙。同样一辆炮车,8匹日本马拉得相当吃力,而6匹顿河马却能拉着炮车奔跑如飞。

欧洲马种 曾比驴子还迷你,为何最后成了“大洋马”,简述日本军马培育之路

1906年,在第一期3 0年马种改良计划结束后,日本设立了马政局,启动了第二期30年马种改良计划。1923年,日本国内共设立6个马政管区,负责管区内产马事业的指导和监督,马匹改良的监督;国有种马牧场增加到3个;种马所发展到15个,遍布全国各地,每个种马所配备100匹国有种公马,免费给民间的母马配种。为了提高马种改良成效,日本政府每年都还要从欧洲进口一定数量的种马,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建立专门的乘马、小型挽马、轻挽马、重挽马产地。各型欧洲良种马配出来的混血后代都根据各自特点,充作特定用途。顿河马的混血后代在日本陆军的步兵、炮兵、辎重兵以及宪兵队中广泛使用;由于大量引入欧洲优良马种,改良后的日本马个头和力气都有了大幅提高。到1939年,日本军马的平均体高已经提升到160cm。这些军马随着侵华日军大批来到中国,因为其体型较中国马大,因此被中国军民称为“大洋马”。不同时代军马与军人身高对比-来自1941年的日文读物《爱马读本》当时的乘马和挽马称为今日之军马

欧洲马种 曾比驴子还迷你,为何最后成了“大洋马”,简述日本军马培育之路

近代的日本马匹,从隶属关系上来说,分为民间马和国有马。

欧洲马种 曾比驴子还迷你,为何最后成了“大洋马”,简述日本军马培育之路

国有马中除了少部分是赛马和为皇室培育的骑乘马外,大部分是军马,由设在日本全国各地及朝鲜的8所军马补充部负责采购、饲养和训练,称为“平时保管马”。军用马和民间马相比,更注意马蹄的管理养护。军马定期洗蹄,每20天涂蹄油,并严格确保四蹄的高低差,蹄子有严重高低差的马,在大负重的情况下,因为四蹄负重不均,容易伤蹄。军马还需要经常放牧在野外,使其习惯野外的气候。无蹄则无马。西洋式马蹄铁有组织的使用,也是进入明治时代以后的事情了。1873年陆军从法国招来装蹄教官,1890年招来了德国教官并正式导入蹄铁生产和装蹄技术,不过农村地区的马蹄铁普及还是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1890年制定了钉蹄师(日本称蹄铁工)资格国家级认证,钉蹄师的培养由兽医学校或者农业学校附属的铁蹄专科负责,经过一年的培养后授予资格认证。寻常蹄铁和冰上蹄铁-来自《马事提要》。

欧洲马种 曾比驴子还迷你,为何最后成了“大洋马”,简述日本军马培育之路

军马和种马、赛马相比,平均水准相同,更习惯集体行动。对于军马的日常养护,日军也有严格规定:为了保证马区的健康与安全,马厩必须全天候派遣卫哨。每天清晨必须洗刷马匹、清理马蹄,同时提供马匹草料;天气晴朗时要把马厩中让马匹睡眠休息用的干草,搬到太阳下曝晒干燥。军马每天须喂食3次,平时饲料包括大麦、干草、食盐等等,战时的军马口粮则包括了其他麦类、豆类等等。对于军马的日常口粮标准,日军规定得非常详细:挽马和驮马的每日大麦配给数量是4200g。如果军马处于输送状态下(在船上或火车上),每日马粮配给数量为燕麦或者大麦2630g,干草6000g,稻草800g,盐40g。在野外放牧牧草选择上,根据昭和三年(1928年)《马事提要》中的彩色插页 良草包括:禾本科、豆科、唇形科、潵形科和菊科等植物21种。

欧洲马种 曾比驴子还迷你,为何最后成了“大洋马”,简述日本军马培育之路

毒草:毛莨科、大戟科、罂粟科、潵形科、百合科、豆科、茄科、玄参科、毒空木科、石蒜科、石南科、桔梗科、天南星科等植物34种。

欧洲马种 曾比驴子还迷你,为何最后成了“大洋马”,简述日本军马培育之路

由于马匹比人类需要更大量的饮水,水分不足时会引发马匹腹痛及疝气。因此,日军规定战场行动期间每天需为每匹军马提供36升水,其中2/3用于饮用,剩1/3作为杂用。在驻营期间,日供水标准则增加到56升。根据统计,饲养一匹“平时保管马”,每年约需2000日元。这就注定了日本“平时保管马”数量并不会太多。而一旦开战,机械化水平很低的日本陆军对军马的需求数量是相当惊人的。为满足日军对马匹的需求,一到战时,日本军部会从民间大量征发马匹入役,称为“征发马”日本民间马只要5岁到17岁之间的都有出征的义务。这些“征发马”除了农忙期,大部分时间都在马厩里待着,缺乏锻炼,也不习惯集体行动,对气候的适应能力也比较差。因此按日本政府和军方的规定,“征发马”必须由军马补充部训练3个月后才能分到各部队。但在紧急动员的情况下,这种规定往往只停留在纸面上。结果就是这些缺乏训练的“征发马”状况百出,给日军带来了各类意想不到的麻烦。照片说明:平时军队中(保管)军马经常训练,心脏发达(右)征发马缺乏锻炼心脏比“保管马”小了近三分之一 来自《爱马读本》

欧洲马种 曾比驴子还迷你,为何最后成了“大洋马”,简述日本军马培育之路

如1932年2月28日,驻高田的独立山炮第1联队接到紧急动员令,准备急赴上海参加战事。该部在编的“平时保管马”只有250匹,遂于10天内征集到了约4000匹“征发马”。这些“征发马”由于缺乏训练,在校阅时军官拔刀对联队长敬礼时发生了马惊,致使校阅场面非常难堪;随后,在向高田火车站进发途中,因沿途市民的喧闹声,也发生了马惊导致队形混乱;装车时,不少马颇为抗拒,大大延误了装车时间;在大阪装船启运时,一度也曾发生了混乱。在经过了多年的精心改良后,日本的军马培育渐入正轨,在马匹品种和骑兵的整备扩张上成效卓著。在世界范围内二战时期用马匹来挽曳火炮已经落后了,但对于日本来说军用挽马在中国大陆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图为照片为抗战初期日本骑炮兵部队行军:

欧洲马种 曾比驴子还迷你,为何最后成了“大洋马”,简述日本军马培育之路

1933年,日本陆军在中国东北新设了与师团同级的骑兵集团,并在随后投入到中国大陆战场上使用。在道路状况恶劣的中国战场上,机动车辆常常难以通行,因此,军用挽马挽曳车辆和火炮成为日本陆军赖以输送物资武器的重要手段。中国军队在切断日军补给线时,也时常瞄准日军马匹进行攻击,给日军军马带来了超出预料的损失。下图为照片为台儿庄战役杀伤日军辎重部队之驮马:

欧洲马种 曾比驴子还迷你,为何最后成了“大洋马”,简述日本军马培育之路

本文初稿写于2017年,在2019年修订时补充一些资料,更改了一些内容。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昭和时期的日文版《爱马读本》《马事提要》及中外网站资料,就此一并致谢。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冷艳锯,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之一:巴巴利马

欧洲马种 曾比驴子还迷你,为何最后成了“大洋马”,简述日本军马培育之路

巴巴利马(Barb 或者Barbary horse)是根据其产地北非的巴巴利地区而命名的,一译“柏布马”。巴巴利是非洲北部沿海地区,该地区也是摩尔人居住地区,属于伊斯兰教区。或许“柏柏尔人骑乘巴巴利马”,是诠释该马种名称的最佳句型。

身世之谜

巴巴利马是世界上古老的马种之一,虽然也有一种理论推断其可能是2万多年前冰河时代的幸存者,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600 年。

对于巴巴利马的来源尚存在争议:第一种观点,巴巴利马是一独立的土著原始马种,在某些特点上它更像伊比利亚马;第二种观点,巴巴利马是阿拉伯马的后裔;第三种观点,巴巴利马和阿拉伯马是各自独立的马种,但拥有共同的祖先。

欧洲马种 曾比驴子还迷你,为何最后成了“大洋马”,简述日本军马培育之路

从外表上看,巴巴利马确实不如阿拉伯马那样光耀夺目,这也是巴巴利马不如阿拉伯马有名的原因。在巴巴利马的繁育历史中,马的主人有可能不断地选择了比巴巴利马更漂亮的阿拉伯马作为种马来进行所谓的“改良”。不仅因为北非的居民也是穆斯林,也说阿拉伯语,而且巴巴利马最初被带到欧洲时,常常被欧洲人误认为是阿拉伯马,二者却有相似之处。

欧洲马种 曾比驴子还迷你,为何最后成了“大洋马”,简述日本军马培育之路

哥德芬之争议

令巴巴利马的主人引以为傲的是巴巴利马有可能是纯血马的祖先。

哥德芬· 阿拉伯(Godolphin Arabian, 约1724-1753 年) 是英国纯血马(Thoroughbred)的三大祖先之一。对于它是阿拉伯马还是巴巴利马,一直存在争议。虽然主流派依然坚持它是阿拉伯马,但一些研究人员发现,其实它是一匹巴巴利马。

传说,它是突尼斯本地统治者送给法国国王的礼物,由于长途跋涉,马匹羸弱,在法国宫廷展示时受到嘲笑,后在法国巴黎街头拉水车,被英国人爱德华·库克发现并买下运到英国,后转手到了哥德芬伯爵的马场,成为著名的种马,并以哥德芬命名。因怀疑其本身非阿拉伯马,而是巴巴利马,故其名字亦写作哥德芬·巴巴利(Godolphin Barb)。

欧洲马种 曾比驴子还迷你,为何最后成了“大洋马”,简述日本军马培育之路

安达卢西亚马的诞生

中世纪时,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的西班牙屈服在穆斯林的铁骑之下,书写了伊斯兰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穆斯林运用智慧精心经营西班牙的南部被其称作“安达卢西亚”的地区,穆斯林军队带来了不少巴巴利马,同时他们发现西班牙马比自己的巴巴利马要高大而且俊美、数量也多,就无意识地开始了马匹杂交,经世代繁衍生息,著名的古典舞步马——安达卢西亚马诞生了。

究竟巴巴利马对安达卢西亚马的产生拥有多大的影响力,没有人能够准确地计算出。客观上,虽不能过于夸大巴巴利马对安达卢西亚马的影响,但至少从外形、耐力、毛色等方面,铭刻了某种不可磨灭的印记。

欧洲马种 曾比驴子还迷你,为何最后成了“大洋马”,简述日本军马培育之路

巴巴利马的影响力

巴巴利马对很多马种产生过影响,包括以中短途速度盖世无双的英纯血马,以古典马术闻名于世的安达卢西亚马,以马球马傲立群雄的克里奥罗马,毋须再举例说明,此三个马种就足以使巴巴利马感到无上荣耀,何况还不得不提及受其影响而形成的夸特马、美国标准马、穆斯唐野马、阿帕卢萨马、康尼马拉矮马等。有人宣称巴巴利马是除了阿拉伯马以外对赛马影响力最大的马种,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欧洲马种 曾比驴子还迷你,为何最后成了“大洋马”,简述日本军马培育之路

同样农耕,为何中原一直缺马,欧洲却以骑士闻名?

欧洲马种 曾比驴子还迷你,为何最后成了“大洋马”,简述日本军马培育之路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曲墨封

字数:2112,阅读时间:约5分钟

编者按:骑兵是古代军队不可或缺的兵种,具装骑兵更是能够摧锋折锐所当无前。然而要训练大量骑兵部队必须要有良好运转的马政,而自古以来,农耕帝国无论东西方,都会被马政运转所困扰。本文就来聊聊为何农耕民族养马不易,以及为何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游牧人为何很少培育出优良马种。

马喜高寒、干燥、阴凉,而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东亚雨热同期,夏季格外炎热还潮湿,对于马匹来说极易导致疾病,可以说天然地不适合养马。但即便如此,由于古代华夏帝国在生产力上独步全世界,仍然凭借国力优势,往往维持着极高的马匹蓄藏量。尽管如此,仅仅是疾病导致的马匹损耗就是惊人的数字。

欧洲马种 曾比驴子还迷你,为何最后成了“大洋马”,简述日本军马培育之路

古代日本的马种其实也是蒙古马,之所以骑兵战马普遍矮小是因为马匹蓄藏量有限,能够用于筛选的种群数量不足。

古代东亚帝国需要维持庞大的马匹蓄藏量,也是培养具装骑兵的需要。东亚使用的主要是蒙古马,肩高远不如中西亚的优质马种,因此必须拥有庞大的基数,才能筛选出能够作为战马的马匹。如果要承担具装骑士和马铠的重量并能发起冲锋,那就需要更加健壮的体格,能够合格的马匹数量就越少了。

固然,西汉王朝从中亚引入了为数不少的大宛马、乌孙马等名马,有效改善了凉州地区的马匹品种,即威名赫赫的凉州大马。但有中亚名马血统的凉州马不耐潮湿,只能生存在干旱的西凉,很难在广袤的关东地区长期繁衍。

欧洲马种 曾比驴子还迷你,为何最后成了“大洋马”,简述日本军马培育之路

▲大宛汗血宝马

农业发达带来的人地矛盾也是马政败坏的重要原因。在蒙古草原上,放养的马匹能够活动的空间是巨大的。而圈养在马场中的马匹由于密度上升,粪便大量堆积,就越发容易患病。因此,马场的马匹密度越小,对于养马是越有利的。蒙古人建立的元王朝为了养马,就大量毁坏耕地制造出庞大的草场。

在巅峰时代,东亚帝国养马数量是很惊人的。唐朝在开元年间豢养军马110万匹,民间养马多达数百万,全国具装铁骑数万。但是庞大的养马量必然会不利于农业规模的扩张,因此后来保守的宋人就变得对养马不再热衷。

那么,古代欧洲又是什么情况呢?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大宋总喊缺马,欧洲人为啥不这样?这里面门道在于牛耕和马耕》提到了欧洲的马耕,但这些“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农业用马,一般只能作为驮兽或者给骑马步兵使用,若论战马,欧洲还是缺的。

欧洲马种 曾比驴子还迷你,为何最后成了“大洋马”,简述日本军马培育之路

▲欧洲气候分布

西欧基本上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其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降水比较均匀。由于夏季不像东亚那样炎热,因此到夏天马匹也不容易因为大规模的疫病而死亡,利于马匹的生存。

但是若论马种,中世纪欧洲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对古代东亚有多少优势。古罗马时代的欧洲马种比起东亚是毫无优势的。中世纪中期开始引进中东北非的良种马改良西欧马种,培养出了佩尔什马等一些名种马,但由于生产力局限,品种改良的规模都不大,良种马的数量是有限的。

不过,古代欧洲以采邑制为基础发展出了骑士文化,强化骑士的个人战技来弥补骑兵,尤其具装骑兵数量的不足。

欧洲马种 曾比驴子还迷你,为何最后成了“大洋马”,简述日本军马培育之路

▲中世纪骑士比武往往带来惨重的伤亡

骑士们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骑士比武可以获得惊人的财富,并得到许多美丽贵族小姐和贵妇人的青睐,这就使得骑士比武本身起到高强度军事训练的作用。夹枪冲锋的作战方式,也正需要一往无前蹈死不顾的决心。因此欧洲骑士面对中东骑兵往往能以寡击众,所向披靡。

欧洲马种 曾比驴子还迷你,为何最后成了“大洋马”,简述日本军马培育之路

▲整齐划一的夹枪冲锋

蒙古高原、河套地区等地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则表现出夏季干燥少雨,年均气温较低的特点,适合马匹的生存。而这些地区人口密度小,草场广阔,可以散养马匹,一方面马匹能够自行觅食减少投喂的人力投入,另一方面马匹密度小也能在疫病爆发时极大减小伤亡,这无疑是西、北游牧民族得天独厚的优势。

欧洲马种 曾比驴子还迷你,为何最后成了“大洋马”,简述日本军马培育之路

然而马种的局限,仍使得东亚游牧民族拥有的能够胜任具装骑兵的高头大马并不多。散养的牧马方式更意味着不像农耕民族一样使用大量粮食喂马,不利于战马体格增长。

加上冶铁技术和铁矿来源的限制,北方游牧民族的具装铁骑数量向来是较少的,往往作为可汗控御部族的底牌使用,不轻易投入作战。

欧洲马种 曾比驴子还迷你,为何最后成了“大洋马”,简述日本军马培育之路

▲耐炎热的阿拉伯马

相比而言,中西亚在养马上可谓最有优势了。古代欧亚大陆的良马多半都出于中亚和西亚,这些马种不但体格天然高大健壮,许多热血马还耐热耐饥渴(马喜高寒这一定律对于热血马并不适用),像阿拉伯马甚至能够在沙漠中生存。不过,中东和中亚地区的马匹更加畏惧潮湿,这就给古代欧洲和东亚引种马匹带来了困难。

而中西亚丰富的浅层铁矿,充足的粮食来源,更是适合打造具装骑兵部队。由于马种的优势,只需要豢养远少于东亚帝国的马匹数量,就能获得足量能够充任具装的高头大马。

欧洲马种 曾比驴子还迷你,为何最后成了“大洋马”,简述日本军马培育之路

▲苏联骑兵

当然,养马最有利的时代还是近代,近代防治动物病害的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马匹豢养所需的土地面积急剧缩小,豢养成本快速降低。1939年,美国拥有军马1063万匹,苏联则拥有军马1720万匹,这是古代帝国无法想象的数字。只是到了这个时代,骑兵已经不再是战场上的决定性力量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曲墨封,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