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灾情前所未有平江灾情前所未有的变化_五铁精神来历?

小编 60 0

五铁精神来历?

五铁精神:铁的信念 、铁的纪律 、铁的意志 、铁的团结 、铁的作风。由于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不怕牺牲,战功卓著,1927年1月,这个团所在的第四军荣获人民群众赠送的“铁军”盾。因为有了共产党,我们才能成为铁军。”

叶挺把“铁军”荣誉的获得,归功于共产党。这既符合历史实际,符合叶挺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是铁军精神的集中体现。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们一二七师,由于全面建设过硬,完成任务出色,荣立集体二等功。

在总结部队完成任务的经验时,首长来到我们组织科,和我们一起回顾部队在完成任务中的表现,结合平时传统教育中,部队养成的一些显著特点,总结归纳了“听党指挥”、“意志坚定”、“团结协作”、“遵守纪律”、“作风顽强”五个方面的经验。

又和我们是“铁军”联系起来,就用一个“铁”字,把五个方面“统”起来。便有了“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团结、铁的纪律、铁的作风”这五个“铁”。这时,还没有明确称之为“五铁精神”。

苏州为什么又叫姑苏?

严格上来讲,苏州古称姑苏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现在的苏州比古代的姑苏要大得多。这一点从苏州的行政区域划分也可以看出来,现在的苏州划分为五个区,分别是姑苏区、虎丘区、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区,姑苏只是苏州的一部分。回到问题来,姑苏的名称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姑”字又代表什么意思呢?

平江灾情前所未有平江灾情前所未有的变化_五铁精神来历?

在中国所有的地名中,“姑苏”这一地名绝对是一个活化石级别的存在,因为这一地名诞生在四千多年前,而那会还处在神话和历史的交界时期。相传大禹治水时路过太湖,见湖水漫灌,经常将百姓的田地和房屋冲毁,于是决心治理太湖。太湖水灾治好后,大禹论功行赏,他手下一个叫“胥”的助手功劳非常大,于是大禹封胥为“水平王”,封地就在如今的苏州境内。在此之前,这片地区还是一片蛮荒之地,没有名字,胥成为这里的首领后,这一地区就以胥的名字命名,称为“胥”。当地方言发音时,习惯在前面加一个辅音“G”,久而久之,“胥”就被叫成了“姑胥”。所以,这个“姑”字其实没有什么实际含义,就是一个辅音而已。

平江灾情前所未有平江灾情前所未有的变化_五铁精神来历?

而在吴语中,“胥”又和“苏”同音。比如楚国有位卿大夫,名叫申包胥,楚国国都被吴国攻陷时,申包胥奉楚王之命,跑到秦国去搬救兵,但是《战国策》在记载这段历史时,把“申包胥”写成了“勃苏”,这页印证了“胥”和“苏”同音这一说法。其实,即使是现在,苏州的方言中还有一些古语的遗留,比如苏州人就将“胡须”叫“租苏”。

还有一个问题,既然“姑苏”的历史很久远,那么后面怎么又变成“苏州”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了解一下苏州的历史。

众所周知,大禹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开创了夏朝,从此由“禅让制”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夏朝灭亡后,商朝建立,商朝末年,国君亶父违背传位长子的制度,将君位传给了第三个儿子季历。长子泰伯为了避难,主动请求离开国都,来到了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江南,并在梅里落脚,梅里就是今天无锡的梅村。泰伯的到来,给江南带来了先进的中原农耕文明,他的后裔也逐渐繁衍壮大,最后在这一带建立了吴国。

平江灾情前所未有平江灾情前所未有的变化_五铁精神来历?

春秋时期,吴国的都城一直在变动,直到吴王阖闾时期,伍子胥在姑苏兴建都城,都城的位置才算基本固定下来。

阖闾时期,在孙武的辅佐下,吴国日渐强大,不仅灭掉了越国,还挥军北上与楚国争霸,差点把楚国也灭掉了。后来勾践卧薪尝胆,趁吴国北上争霸时,率军攻入吴国都城,又把吴国给灭了。

吴越相争,给了楚国可乘之机。在吴国被灭后,楚国出兵,将吴越之地一并收入囊中,并将春申君封于此。秦国统一六国后,在此地设立会稽郡,郡治设在吴县,也就是今天苏州的吴中区、相城区一带。此时的苏州被称为吴州。

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派杨广、杨素等率大军南下,灭掉了南方割据政权南陈,并将南陈国都吴州改为苏州。其实,苏州也是沿用了“姑苏”这一古称,只不过去掉了没有实际意义的“姑”字而只取“苏”字,因此,可以说苏州和姑苏两个地名是一脉相承。从那时起,苏州就从此流传下来了。

平江灾情前所未有平江灾情前所未有的变化_五铁精神来历?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确定之后,姑苏也一直作为苏州的别称而存在。比如我们熟知的唐诗《枫桥夜泊》中,就有那么一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就是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到苏州避乱时写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欢迎评论,点赞加关注!

"姑苏"可以理解成这样:"姑"是"勾吴"的地方读音化来的,"苏"即"塾"吴语谐音,意即"泥泞肥沃的庄稼地",进一步的意思就是"土地""地域"等。联合起来就是"勾吴之地"。和地名中"常塾""湖塾"基本雷同。

平江灾情前所未有平江灾情前所未有的变化_五铁精神来历?

先说我的答案:苏州的“苏”字,姑苏的“苏”字,都是以讹传讹形成的错字,原来应该是“胥”字。姑字,是一个辅助发音的词,没有实际意义。姑苏,就是姑胥,是为了纪念一个人。

下面展开说一说。

上古时期,大禹治水,在太湖展开水利建设的时候,大禹麾下有两位得力干将,一个叫冥,这是大禹手下民政部长契的儿子。一个叫胥,是大禹手下农业部长后稷的儿子。你看,大禹治水绝对是一个出政绩的大项目,所以两位部长大人都把自己的孩子下基层锻炼。现在大禹治水的图画中经常在大禹旁边画了两位年轻人,也不知道是不是就是这两位年轻有为的官二代。

后来冥在太湖治水的工作中不幸因公殉职,把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在了太湖的山山水水之中。《太湖备考》里面记载:

勤其官而水死。

看样子很可能是失足落水而死。冥是个好干部。

那么胥呢,干的也不错,所以在太湖水患治理好之后,胥得到一个尊称“水平王”。这个在《毗陵志》里面有记载:

水平王,后稷庶子,佐禹治水,至会稽,诲人浚导,殁而祀之。

看来胥把大禹治水疏导水流的绝招也学到手了。清朝学者张紫琳在《红兰逸乘》里面记载:

盖胥者,舜臣名,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吴地也。

你看,胥协助大禹把太湖地区的水患治理好了之后,大禹胸怀天下,还要接着治理其他的大江大河,白天带领老百姓开凿渠道,晚上还要化身为一只巨熊担任人肉挖掘机,打通那些坚硬的山石,总之忙的很。

平江灾情前所未有平江灾情前所未有的变化_五铁精神来历?

那么胥呢,就封在了吴地做王,你看来都来了,还干了这么大的工程,造福了当地百姓,索性常驻在此,享受一下胜利的果实也还是蛮好的嘛。

从此之后,苏州地区就留下了很多和胥的名字有关系的地方。姑是古代苏州地区土话的发音词,这样无意义的辅助词全国各地都有,南方人比较多的像阿字,苏州人说阿好啊,阿对啊。还有咯字,对咯,好咯。姑字也是一样的道理。

苏州有一座姑苏山,原来的名字就是姑胥山。王鏊在《姑苏志》里面还记载了太湖东山有一座胥毋山。这都和水平王胥先生有关系。汉朝王符在《潜夫论》里面提到:

范蠡收债与故胥。

至于姑胥为什么会变成了姑苏。主要还是后世转音的问题。苏州话和普通话差别相当大,普通话说喝水,苏州话就叫吃苏,水的发音就和普通话苏字很像。

简单总结一下:苏州又叫姑苏,是为了纪念协助大禹治理太湖的功臣胥,原来叫姑胥,后来因为语音转变成为了姑苏。姑字属于辅音词,没有实际意义。这样的解释,你满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