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在农村上厕所是一个什么样的体验?有没有被苍蝇包围的经历?
大家好,我是常德农村小赵!夏天在农村上厕所是一种什么体验?有没有被苍蝇包围的经历?我可以这样说,原来这种现象真的有,现在都对厕所有改造,改成冲水式的,现那种现象不多了。
我记得自己家那个时候没有修房子之前,就在挨着猪圈旁边的小房子里,挖了一个坑,放了一口不用的水缸,这样就是一个厕所就做好了。那个时候门都没有,真的!就用的一个蛇皮袋子剪破,上面钉在墙上,垂下来就是门了。
你说的夏天有苍蝇包围还是好的,我那个时候每次去就拿个棕扇子,用扇子拼命的扇一会儿,把那里的蚊子赶出去。那里面的蚊子,每个都老肥,还是那种黑白相间的。除非不进去,只要进去屁股上就要被叮几个大包,就是出来也要抓痒都要好大一会儿。后来有了灭蚊片,进去的时候就点一片,就是烟味太大,自己就是被烟熏一会儿,总比屁股被叮几个包要好,上个厕所,速战速决!
苍蝇,绿头的,围着你转,那是很经常的事。飞到这,飞到那,脏兮兮的。这个都还算好的,那些缸里的蛆,都在蠕动,有些还爬出来,比苍蝇更加恶心。可是又没有办法,那个时候的条件是那个样子。
我所说的都是个人的经历,可能说话说的很粗,不入流,望大家别介意。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 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就是这个样子,厕所苍蝇满天飞,在上厕所求方便,还要驱赶苍蝇,哄蚊虫的叮咬。走进屋子一圤大连炕,铺的是芦苇叶,简单的被褥,一家几口人艰难度日。小孩盼过节,大人盼天亮,新的一天即将开始,希望总是寄托一天里。
在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不光是上厕所,条件恶劣还艰苦。有的家庭还在厕所下面挖了一个大坑来养猪,作为家庭收入的补偿,猪粪用来生产队积肥换取公分儿,养的生猪,没有粮食吃,就吃人的粪便。在那个年代,不管条件有多么的恶劣艰苦,有的家庭甚至都吃不饱惜。人们还是有个向往美好生活,坚持农业学大寨开田地,造果林,开凿水渠,修建水库村村还要打上几眼大口井。为的是子孙后代能够有饱饭吃,真正意义上的让儿女过上幸福生活。
还是那个年代,上学的孩娃没有像样的衣服穿,5元的学费交不起,一毛钱的橡皮,要使鸡蛋换。人们的饮食,喝水也不卫生,记得学校发放驱虫药,让每一个学生吃下两粒,厕所里面的大便就发现了成团的蛔虫便。学生们在上课的时候,头上会出现虱子的爬行,长头发上会产生大量的蝍子。后来,国家重视农村,饮用水的卫生问题,在农村的每个吃水井投放漂白粉进行进行消毒处理。宣传科普卫生知识,让每个家庭都能领到肥皂和虱子药。说也奇怪,那时候的人们身上的虱子,说没就没了,孩子的肚子疼现象也少了,大便里的蛔虫也不见了。
再后来就是改革开放分田到户,家家翻修了新房。改善了居住条件,厕所当然也卫生了,用上了马桶,安装上了沼气,又卫生,还不浪费资源,山绿了,水清了农村老百姓在用实际行动改善周边环境,让空气更新鲜环保。这不,镇里又通知了,要打造有机农业,城乡一体化,努力创造我们的美好家园。
也许我们的农村不是很富裕,条件不是很优越,但是我们还是舍不得离开我们的农村。关注我一起讨论农村发展状态,未来的新农村,前景怎么样?更美好。
我是农村人,对于夏天上厕所被蚊子围攻深有体会。
夏天大家一般在家都穿个短袖,短裤,拖鞋对吧,农村的旱厕一般在户外,也有在家里边有个单独的房间。旱厕不像城市里边上完厕所,来也冲冲,去也冲冲,所以农村厕所也是蚊虫滋生的场所。
旱厕都是蹲便,小便还可以,时间不长,即使被蚊子围攻也不会太痛苦。要是大号那就有的受了,特别是那些上厕所时间长,喜欢玩手机的。当你解除武装蹲下那一刻开始,首先开始打屁股,然后拍腿,偶尔给脸上耳朵上来几下,最可恨的是蚊子咬脚趾头,又疼又痒,可能有的人还会私密部位中招,那酸爽,无法表达,自己脑补各种场景。
当然经过长期战斗我们也总结了经验教训,要么速战速决,要么全副武装。还有就是我最常用的——蚊香驱赶。
上厕所先去拿几段蚊香,不用太长,我一般拿四段,前后左右全方位包围。拿几个夹子,把蚊香点燃依次夹上,放在自己周边四个方位,完全不用担心被蚊子围攻了,玩个手机打个游戏完全没问题,就是时间长了腿麻,哈哈😄
农村人应该都有这种体验
古代军人行军扎营,那么多人的茅厕问题怎么解决?
古代行军打仗,上厕所是个大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引发很严重的后果,最可怕的是瘟疫,因为人的粪便容易惹来苍蝇,而苍蝇有极其容易传播细菌。
古代科技没有现在发达,上厕所也没有现在方便。最早的时候,人们一般先在猪圈解决,到一个大缸,再到开始出现蹲便和公厕,最后才出现了皇家贵族所用的坐便。而脏物处理的时间也各有不同,但是无疑是越来越卫生和系统了。行军途中的士兵怎么解决呢?这就更复杂一些。中国古代军队扎营时,也会用木板盖住深沟来作为临时的厕所,像一些常用的营地就会建造冲水式厕沟,引河水冲走秽物。
这些厕所建造的位置均是远离粮草并在军营下风处,而在军队起营后,会将其掩埋,消除驻扎痕迹。
国外也是一样,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罗马军团的行军营地在寨墙与护营壕沟之间,有木板盖深沟作临时厕所,永备军营内有冲水式厕沟,深度至少三米,须有石板或木板盖。水流从河流上游引入,在军营中使用后,顺下水道冲走厕沟中的秽物。《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率领军队出征扎营后,必须首先建临时厕所,厕所的地理位置等设施必须要与其他军用设施有严格的界定,不可混淆。《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
亮率数万之众,其所兴造,若数十万之功,是其奇者也。所至营垒、井灶、圊溷、藩篱、障塞皆应绳墨,一月之行,去之如始至,劳费而徒为饰好。
这是因为,如果厕所的位置选取不当的话,就很容易污染空气,从而产生疾病,导致战士不战而败的现象出现。所以,古代厕所的地理位置一般设置遵循以下原则:下风处,远离水源,远离灶台。
源自唐代的《李卫公兵法》中详细介绍了关于军营卫生的规定:每个营区要挖一个公共厕所,具体形式不清楚,可以理解为就是一个深坑,并且强调要选择离水源和贮藏粮食地足够远的位置。这就要求,厕所不能离营房不能太近,但不能太远,以免上厕所的官兵不能及时归队。除此之外,人和牲口的生活垃圾要掩埋焚烧,重病患者和传染病患者要隔离等条目一应俱全。
《戚纪光兵法》中也有类似的阐述,规定:在白天的时候,军人们如果想要上厕所就要拿着腰牌去,晚上上厕所的时候不能出营帐的范围,必须在营帐中解决。
到了第二天,在拆除营帐的时候就将产生的东西埋起来,如果是长期驻扎在一个地方,那么第二天就要把昨天晚上产生的东西清理掉。为什么如此慎重?因为士兵们的排泄物可以暴露自己的情况,包括人数等机密。曾国藩在《得胜歌》也记载了作战时如厕的问题:“一营只开两道门,门外驱逐闲杂人。周围挖些好茅厕,免得热天臭气熏。”可见古人对于行军打仗时解决内急问题的方法还是很注重的。
对守城的军队来说,处理好厕所问题还能增强战斗力,因为收集起来的粪便还能在一些时候充当“生化武器”。外面的士兵用梯子攻城,城上的人们就会用木头石头之类的砸他们,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这些被收集起来的粪便也有这样的功效,可能比它们还要厉害。
粪便虽然不像石头木头那样有攻击力,但是它们的味道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不管是谁都忍受不了这种味道,闻到就会恶心的想吐了。
甚至粪便还能当做毒药来使用,将粪便抹在箭头上,射向敌人,即使被射中的人当场不死,过几天也会因为感染而死,粪便的毒性往往难以治疗。
古代军队扎营后,会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挖旱厕,修建一个临时的厕所供军队使用,大军开拔后由后军负责填埋旱厕!
古代军队也有不同的军种,其中锱重营负责运输粮草,伙食营负责做饭,工兵营负责修路架桥,安营扎寨。因此军队的营房、大帐、厕所都是工兵营在负责修建,而工兵营配有大量的徭役民夫用来出力干活!
军队的厕所一般建在营房下风口,远离饮用水源和厨房,距离营帐在百步开外。简易旱厕一般挖1米深,3米宽,间隔三十公分铺一块木板,并稳固住,这样士兵就可以如厕了!讲究一点的军队还会用布将厕所围起来!
将军一般直接住营帐,账内有夜壶和便桶,他们直接在营帐内解决大小便,然后由亲兵负责倒掉粪便并清洗夜壶与便桶!因此想要过的舒服点,就最好努力打拼,成为一名将军后,日子就舒服了!
茅坑这个词应该听说过吧。非常形象,就是挖个小坑,如果时间久了坑会越来越大,实在太大了边缘会变的不稳定,不宜支撑人稳定譐着拉屎,这样以后一般有两种解决方案。一,在边缘垫木板等支撑物。二,开挖新坑。
如果长期在一个地方扎营才有这个问题。如果很短时间就换地方了,那就随便解决就行了,只要远离水源就好。
如果驻扎时间更长,那就要做有顶的厕所,不是为了防走光,是为了防雨水侵蚀茅坑边缘的稳定性。也会定期把茅坑里的东西清理到农田里。
这方面现在家里有农村老人应该还经历过。以前农村秋冬季节要集体做劳工,这个活动古代叫徭役,跟行军打仗基本差不多。关于上厕所问题,饮水问题,驻扎帐篷问题,吃饭给养问题,都可以找老人问问,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