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皮的做法?
用料
玛皮的材料:白麻叶
200克糯米粉 400克粘米粉 80克手粉 20克花生油 20克糖 38克盐 1克玛馅: 花生 250克椰丝 20克芝麻 50克糖 60克
白麻叶(野生苎麻叶)玛的做法步骤
步骤 1
野生苎麻,又名白麻叶、白背叶
步骤 2
白麻叶面青背白,有微微刺手的毛毛。
步骤 3
把白麻的嫩枝折回家,摘叶去茎,洗净,把白麻叶放入开水中焯一下,捞起,拧干水,切碎,备用。白麻叶焯水时,有一阵桑叶的香味!
步骤 4
拧干水的白麻叶。
步骤 5
切碎的白麻叶。
步骤 6
加水用搅拌机把白麻叶搅成青汁。
步骤 7
倒入瓦锅。
步骤 8
煮开白麻叶汁。
步骤 9
先倒入糯米粉和粘米粉,放入糖、盐、花生油,搅拌均匀,在中间挖一个坑,倒入煮沸的的白麻叶青汁,用勺子搅拌均匀,不烫了就用手搓粉团。
步骤 10
粉团不沾手、不沾盆就搓好了!
步骤 11
摘树菠萝叶回家,头尾剪好,清洗干净,放开水中煮一下,去涩味,也有杀菌的功效。开水中下一两滴油,树叶有油,吃玛的时候,玛就不会粘树菠萝叶。
步骤 12
焯树菠萝叶。
步骤 13
用烤箱烤好花生,去皮,成两半。用小机器碾碎花生。
步骤 14
剪碎椰蓉。
步骤 15
加炒香的芝麻、糖,搅拌均匀,成玛馅。
步骤 16
大号玛印
步骤 17
小号玛印
步骤 18
从粉团中拧出个小粉团,把小粉团用手展开成圆形,放入馅料,收口,成圆球状。玛印放手粉,把圆球放入玛印中印出花纹,在盆边敲打一下,脱模。
1.花肉一定要带皮的,用锅烧开一些水,可以末过肉就火ok了,放入洗干净的花肉,加两片姜,一点点料酒(主要是为了去腥),煮到五成熟就可以捞出,摊凉待用
2.1皮朝上晾干(我偷懒,只是用纸巾吸干表面的水就拿去烤了,嘿嘿,如果你时间充足,可以吊起来晾几个小时,比较干身后烤,烤时就不会出水,效果更加好,但如果没这么多时间,像我这样烤,味道也差哦)
3.2皮上抹上三分之一匙的海盐,抹均匀,然后拿牙签不停地插猪皮。
《攀登者》的原型都是谁?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
谢邀!
正好昨日刚看完《攀登者》点映。
由于1975年那次登顶有九名队员,影片中并没有全部给予九名队员特写,异点君这里只谈一下1960年的第一次登顶。
三个人原型:
方五洲(吴京饰)原型是王富洲;
杰布(拉旺罗布饰)原型是贡布;
曲松林(张译饰)原型是屈银华。
最让人感叹的是,这三位最后登顶的英雄中除了王富洲属于专业登山出身,其它两位都属于“半路出家”:贡布出身西藏农奴,后来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屈银华出身伐木工;两者均是后来经过的登山训练。
接着,结合影片尽量不剧透的聊一下这次登山背后的故事:
为什么选择1960年登山。
1960年对于中国是个特殊的年份,前一年的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了与中国原子弹技术合作协议,西藏也发生大规模上层贵族叛乱。
随后1960年采取“釜底抽薪”手段,撤走所有在华专家,导致当时中国工业生产出现大面积停摆状况。同时,这一年曾经于1953年从南坡登顶珠峰的尼泊尔与中国关于珠峰边界谈判中中提叫嚣“你们中国人都没登顶珠峰,凭什么分你一半”。
而此之前,中国登山队在瑞士采购登山装备时候发现印度陆军也组织了登山队在采购装备,当时的国际背景,中印关于边界争端日益紧张。
知道了以上这些就明白了,1960年的登珠峰是在内外压力都颇大情况下进行的,是为中国人争气的一场行动,其政治意义非常重大。
与死神赛跑。
1960年2月,中国登山队成立,全员241人。这一年的3月,印度登山队开始从南坡攀登珠峰,5月17日,中国登山队开始攀登珠峰北坡。
5月24日上午,四名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和贡布以及接替因体力不济许竞的摄像师屈银华四名队员从最高营地出发到达海拔8700米处的“第二阶梯”,刘连满为了托举三名队友用身体架起人梯而耗尽体力不能继续,屈银华则在“第二阶梯”岩壁上打下了钢椎,影片中对这一情节也有表述。
珠峰上行走,缓慢的如同时间静止,三名队员攀过第二阶梯之后,已经到了黑夜,他们继续探着黑夜前进,最后100米他们在没有氧气,筋疲力竭情况下登上了珠峰,而这距离他们从最高营地出发已经过去了19个小时。
队员们随后把一面国旗和一尊毛主席半身像放在山顶的石头下面。
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就在中国四名队员与死神赛跑同时,印度登山队在8600米处遭遇风雪,停止了登山。
登顶一年以后,1961年10月5日,中国与尼泊尔正式签署边界条约,珠穆朗玛峰北坡主权归属中国。
影片中涉及一个问题即为什么没有留下影像资料,原因是当时三名队员登顶时候,属于黑夜,当时光线限制,无法拍摄,不过屈银华在下山到8700米的时候,拍下了珠峰的顶峰。
王富洲和屈银华到达山下时候,体重均大幅度下降几十斤,后者因为冻伤脚趾和脚后跟被全部切除。
1975年,中国国家登山队第二次登山时借用当年屈银华打下的钢椎,架起了金属梯,随后数十年一直帮助全世界登山者完成极限挑战。
《攀登者》今日正式公映,根据我国真实征服珠峰的登山队故事改编。
影片中方五洲(吴京饰演)的原型是王富洲,河南西华人,中国著名登山运动员;
图为王富洲
曲松林(张译饰演)原型是屈银华,重庆云阳人,中国著名登山运动员;
杰布(拉旺罗布饰演)原型是贡布(藏族),西藏聂拉木人,中国著名登山运动员。
图中左一是屈银华,左二是贡布。
杨光(胡歌饰演)原型是夏伯渝,重庆人,1975年登顶珠峰参与者。
1960年登顶珠峰
建国后,我国在现代登山领域是一片空白。1955年,受苏联邀请,我国派人去苏联学习登山运动。1956年,我国组建了第一支登山队,1957年11月,苏联写信给中共中央,提议中苏联合组建一只登山队,于1959年3月到6月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以作为对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贺礼。中方欣然答应。
一切按计划执行,但1959年3月10日西藏反动人士发动了叛乱,中苏联合登顶珠峰计划也被搁浅。虽然平定了叛乱,但随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在某些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史称中苏决裂。虽然我方再次邀请苏联重启登山计划,但苏联以技术准备不足为由推迟登顶计划。为彰显我国实力,我国决定独立自主完成登顶珠峰计划。时间定在1960年。
另外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对我国西藏有所企图的印度计划从南坡登顶珠峰,宣示他们的实力。一个是那几年正在进行中尼边界谈判,我国提出平分珠峰,尼泊尔却以我国从未登顶为由,不同意平分。
这三个原因加起来,我国高层决定,1960年登顶珠峰,并且就国际形势来说,刻不容缓。
登顶过程
国家高度重视这次登顶珠峰计划。
当时登山队160余人集训,训练对高山恶劣自然条件的抵抗能力,还有冰雪作业技术,试攀了一些海拔7000米左右的山峰。
政府部门准备了两架直升机听候调用,并从日喀则到登山大本营修建了一条380公里的公路。气象工作者在大本营建了一座气象站,规模和一个省级气象站差不多。
为确保登山队员的体力,登山先遣队在通往珠峰顶部的路上建了三个营地,将物资运到营地,储备起来。
为适应登山,登山队进行了三次试行军。第一次从海拔5120米大本营行进到海拔6400米处,第二次从海拔5120米大本营行进到海拔7600米处,打通登顶珠峰的第一道难关-北坳路线。第三次从海拔5120米大本营行进到8300米处,侦察突击顶峰路线,并建立突击顶峰营地。
1960年5月17日,在之前三次试探后,登山队决定正式向珠峰顶部发起挑战。
5月23日,四名突击主峰的登山队员许竞、王富洲、刘连满、贡布到达海拔8500米处,建立营地。一起到达的还有屈银华,他的任务是拍摄影像资料,但由于氧气不够,临时决定由王富洲代替完成屈银华的任务,屈银华不再随突击小组行动。他们节约使用氧气筒,过了一夜。第二天也就是5月24日,出发不久的突击组长许竞体力不支,跌倒在地。屈银华补入突击小组,开始行动。
他们每人分了两筒氧气,自己背着,王富洲还带着一架摄影机,贡布还背着一尊用红旗包起来的毛主席半身塑像。此外,每人还带着一副冰爪和几个钢锥。四个人的平均负重是14公斤左右。
5月24日中午,他们到了“第二台阶”的裂缝脚下。所谓第二台阶就是一处4米高的绝壁,岩壁表面没有支撑点,无法攀登。四人打了几个钢锥试了又试,还是无法攀登。
消防员出身的刘连满想了个主意,他做人梯,让屈银华踩在他肩膀上又打了几个钢锥。由于登山靴底部都是钉子,所以屈银华脱掉鞋子,赤着脚完成的。这就是电影中张译饰演的曲松林脱鞋攀登最后冻掉了半个脚掌的故事原型。
打完钢锥后,屈银华率先攀上第二台阶。接着其余三人也都相继攀过这块绝壁。他们为了攀越第二台阶花了整整三个小时。
他们用尼龙绳相互连接着继续往上走,经过一段冰雪坡时,刘连满体力不支,加上高山反应,他渐渐承受不住,在海拔8700米处跌倒,爬不起来了。
王富洲、屈银华、贡布把刘连满安置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岩石旁,给他留了一罐氧气。他们三人继续前进。
天色已晚,四周被黑暗笼罩,天上有星星,星光和雪相辉映,还有那么一点光亮。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三名队员决定抹黑登顶。因为据气象预报,25日天气将恶化。他们在决定那一刻想到了党的指示和六亿人民的期望,他们咬牙,不能后退,只能前进,不能错过时机,不拿下顶峰誓不回头。
终于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到达顶峰。他们不是走到顶峰的,他们是爬着到达顶峰的。他们的氧气筒用完了,在那样的高度,他们仅靠稀薄空气中微量的氧维持生命。
他们小心翼翼得将毛主席像用红旗包裹起来放置于顶峰。由于太黑,摄像机无法捕捉到顶峰的有效影像。这也成了三位登顶队员心中无法抹去的遗憾。后来国际上抓住这一点对我国是否成功登顶提出过质疑。
他们在顶峰停留了大约15分后开始下山。
在海拔8700米处,他们遇见了刘连满,他还奇迹般活着。
图为刘连满。
刘连满写好了诀别书,他将留下的氧气筒完好的留着,留给他三个队友,以备他们下山时用得着。他以为他要死了,昏睡过去,等一夜之后睁开眼,天光微亮时,他又看见了他的三个队友,三个成功登顶返程的队友。
喜极而泣,他们回到大本营受到了热烈欢迎。
他们开创了人类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先例,创造了第一次人类无氧登顶的记录。
要知道北坡登顶曾经让英国登山家们望而却步,他们叹道,北坡是鸟都不能征服的地方。
1975年登顶珠峰
为了弥补十五年前没有顶峰影像资料的遗憾同时完成独立自主测量珠峰的实际高度的任务,1975年,我们重启登顶计划。
登顶开始,由于对气候变化的预报偏差和准备不足,突击队员受伤严重。为了保证任务完成,只能从后勤修路队伍里抽调人员补充,等到成功登顶时,有九个队员。其中有六个都是从修路队抽调的。
登山队员夏伯渝在登顶珠峰过夜时,将睡袋让给藏族队友次仁多吉,导致自己无法行走,冲击顶峰。后来双小腿被截肢。电影中胡歌饰演登顶杨光就是他的原型。
成功登顶的九人有索南罗布、罗则、侯生福、桑珠、太平措、贡嘎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饮、潘多。
他们将测量珠峰高度的金属覘标固定在顶峰,为国家测绘队员精确得到8848.13米的珠峰高度提供了有效支持。
他们在第二台阶处装了个金属爬梯,方便了日后1000多名登山爱好者成功登顶,人们亲切得称呼这个爬梯为“中国梯”。
成功登顶队员在峰顶呆了足足70余分钟,拍摄了完整的顶峰影像资料。他们相互拥抱,流泪,不停得呼喊,一度忘记了吸氧和休息。
为国登顶,寸土不让。他们成为后辈人心目中的永恒英雄!
谢谢邀请!
国庆档热门电影《攀登者》,这部以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传递的是中国登山队员勇往直前的攀登精神。
其实看过电影的小伙伴们应该都知道,在结束的时候会有个彩蛋,里面就是介绍关于三位原型人物的故事。
今年央视《开学第一课》开篇中登场的70岁无腿老人夏伯渝就是《攀登者》的角色原型之一。他曾是中国国家登山队主力队员,因为把睡袋让给了队友,双脚被冻伤截肢。装上假肢后,夏伯渝继续锻炼,准备了43年后,他终于登上了珠峰峰顶。而在《攀登者》中这一形象是由胡歌饰演,并由成龙友情出演晚年的”杨光“。
上图为夏伯渝老人的一张登山出行照
吴京饰演的方五洲原型人物是王富洲,王富洲是河南西华人,王富洲上山前的体重是160斤,下山后只剩下101斤开拍前,真实的王富洲在生活中饱受脑血栓,听力、视力障碍的折磨。由于长期从事登山运动,手脚都有冻伤,他的多个手指比正常人短了一截。几乎每年都会伤病复发,病痛让王富洲背负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但他一直乐观地活着,致力于登山事业,在2015年去世。而吴京为了拍戏,给自己加了一段“特训”,去了青海岗什卡,因为那个季节因为太冷了,吴京想去适应那边的寒冷温度。
拉旺罗布饰演的杰布原型人物是贡布,也是一名著名的登山运动员,曲松林(张译饰)原型是屈银华,按照记载,攀登第二台阶时,屈银华先上。他实在不忍心穿着满是钉子的高山靴踩在战友肩上,便毅然脱下了4千克重的靴子,没想到鸭绒袜子太滑也上不去,屈银华又脱下鸭绒袜子,只穿一双薄毛袜打钢锥、攀爬,这个过程不过短短一个多小时,屈银华的两足脚趾和双足跟就被彻底冻坏只能切除。
为中国英雄点赞,历史不会被遗忘,伟大的人终究是会被记住的!
这是当时原型人物的一张合照,左边第一个是屈银华,第二个是布贡。
尼加拉瓜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尼加拉瓜是尼加拉瓜共和国,简称尼加拉瓜。尼加拉瓜是一个总统共和制的国家,位于中美洲中部,北接洪都拉斯,南连哥斯达黎加,东临加勒比海,西濒太平洋,尼加拉瓜湖为中美洲最大的湖泊,首都为马那瓜,人口中印欧混血种人占69%,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
尼加拉瓜是一个位于中美洲的国家,东临加勒比海,西临太平洋。这个国家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火山、湖泊和雨林等。尼加拉瓜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而闻名,具有悠久的印第安人、西班牙殖民和革命历史。然而,尼加拉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贫困、社会不平等和政治不稳定。尽管如此,尼加拉瓜的人民对自己的国家充满热爱,正在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发展经济。
尼加拉瓜是一个中美洲的国家,位于中美洲地区的西部。以下是关于尼加拉瓜的一些特点:
1. 地理位置:尼加拉瓜东邻加勒比海,西接太平洋,与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相邻。
2. 政治体制:尼加拉瓜是一个多党制的共和国,总统制是其政治体制的核心。
3. 经济情况:尼加拉瓜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制造业、采矿业以及旅游业是其主要经济支柱。农产品如咖啡、香蕉和糖等出口量较大。
4. 文化遗产:尼加拉瓜拥有悠久的文化遗产,包括旅游胜地格拉纳达、莱昂,乌迪纳鲁瓜区的前科斯塔鲁卡城以及独特的卡伦戈文化等。
5. 自然景观:尼加拉瓜有着众多壮丽的自然景观,包括布鲁菲山火山、马萨亚火山、奥梅特佩火山等,以及美丽的尼加拉瓜湖和瓜纳卡斯特半岛等。
6. 社会问题:尼加拉瓜面临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困、犯罪率较高、社会不平等以及政治稳定性问题等。
总的来说,尼加拉瓜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国家,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政治与经济情况也在逐渐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