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球鞋的生活故事?
漫谈鞋文化
俗话说"没有鞋,穷半截",可见鞋在一个人的衣着打扮中是非常重要的。鞋子伴随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一路走来,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与人类前进的步伐紧紧相随,和世界上其它古老的文明一样,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鞋子的出现和使用由来已久。
中国鞋文化史源远流长,据历史考证,中国最早的一双鞋子是中国新疆楼兰出土的距今已经四千年的羊皮靴,这双羊皮靴,脚大估计是在23厘米,是穿在一个新疆18岁少女的女干尸的脚上的,这双靴不仅是中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一双出土的鞋的实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双出土的鞋子实物。
从四千年前楼兰女靴算起,其后中国每个朝代主要式样的鞋子都有实物出土,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军事上原来都是穿裙袍,坐战车打仗的,从赵武陵王开始就穿靴子了,穿了靴子以后,他就可以穿裤子,裤子和靴子搭配然后可以发展出一个骑马战术,在军事上,中国鞋文化起了一个相当大的作用。
这是一尊西安出土的秦代兵俑塑像,从背面看,单腿跪地的兵俑所穿鞋子的底部,清晰地显着密密麻麻的纳线的痕迹,这说明至少在秦代中国纳鞋底的工艺已经产生,它增强了鞋底的坚韧程度,延长了鞋子的穿用时间,时至今日这一古老的制鞋工艺在传统布鞋的生产中依然沿用。
随着中国丝绸制造业的兴起和发展,中国人开始制作丝绸面料的鞋子,穿用者都是当时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
到了隋唐,靴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在整个政治礼仪上面有了很大的改变,因为在秦代以前,所有的官员进入宫殿的时候,都要脱鞋的,甚至于连袜子都要脱掉,但是到了唐代以后,由于政治的开明,官员都可以穿着靴子进朝廷,甚至于妇女都可以把丈夫的靴子穿在脚上,骑着马到处跑,这是政治的开明带来了鞋文化的一个发展。
谈到中国的鞋文化,就不能不谈"三寸金莲",这种束缚人性的畸形社会现象,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对中国妇女在精神和肉体两方面的歧视与迫害。
中国在世界上鞋文化里面独一无二的是三寸金莲,三寸金莲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甚至有说是孔夫子和秦始皇开始的,那时候因为什么呢?孔夫子时代和秦始皇时代就把选美的标准之一,定为妇女的脚要小,从历史上来看,一般都认为是南唐的李后主,他非常喜欢音乐和美色,经常叫一些宫女在宫殿里面跳舞,地上铺着金箔剪成的莲花,还有六尺高的金色的莲花台,让那些宫女脚上面都要缠着布,把脚缠得很小很小!这样跳舞,这样跳舞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妇女摇摆得非常厉害,摇摆得非常厉害是一种畸形的享受,李后主是作为一种美色的畸形的享受,从这个以后,就把妇女的小脚和金莲联系在一起,然后一点点就从宫殿里面传到了民间。
中国妇女缠足始于南唐,盛于宋、元、明时期。另外在元代蒙古族各式各样的靴子被引进到中原,并与中原制鞋技艺相融合,使中国的制靴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到了清代,那些不裹小脚,崇尚天足的满族妇女所穿的花盆底鞋成了中国鞋文化史上的一道风景。
清朝末期,国外的皮鞋传入中国,并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在中国的大城市流行起来,当时许多达官显贵、时髦男女都把穿西式皮鞋、高跟鞋出入舞场,看作是时尚新生活的标志之一。民国时期还有一种皮底、绸缎面、手工制作的绣花鞋迅速风行,它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精细的手工工艺,备受广大妇女的青睐。
如今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鞋子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但还是有不少人觉得穿在脚上的鞋不足挂齿,难登大雅之堂。可是在中国浙江省温州市人们大张旗鼓地给鞋修建了现代化的博物馆,更将他们收集来的各式各样的鞋子堂而皇之地摆上了展台。
在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二十多年里,原本默默无闻的沿海小城温州快速崛起,经济迅猛发展,尤其是制鞋业为整个城市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今有着"中国鞋都"美誉的温州,共有制鞋企业近4000家,创出了像康奈、奥康、飞禽、红蜻蜓等一批知名品牌,温州的鞋不但畅销全国,还远销到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康奈等厂家更是到国外办厂开店,为中国的制鞋业赢得了国际声誉。
仅就中国而言,由于地域广阔,各地区环境差异很大,民族众多,各民族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因此中国鞋的种类繁多,造型各异,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在中国有不少像铜鞋、银鞋等金属材料制成的鞋和陶瓷材料制成的鞋,但它们多为陪葬品或工艺品,而非生活实用品。而实用鞋按材料来分类可分为皮鞋、布鞋、草鞋、木屐四个种类。
这恐怕是最有名的木屐了,相传这种木屐是由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学家、永嘉太守谢灵运发明的,因此也叫"谢公屐",上山时御下前齿,下山时御下后齿,便于登山时保持身体平衡、节省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