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荐书重读《城南旧事》,解读一段成长的心路历程
视频加载中...
封面新闻记者 周丽梅 实习生 许骅莹
人物简介: 曾书行,成都市龙泉驿区大面小学校语文教师、班主任、课题组组长,中小学二级教师,四川省语文特级教师陈红傧名师工作室学员。多次主研省级子课题与区级课题,多篇论文或省市区级等级奖,多次承担交流课、教研课。
推荐书目: 《城南旧事》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作者用真诚的笔触传递出了她在早年的成长岁月中所感受到的喜乐哀愁。
曾书行
《城南旧事》的作者是作家林海音,这本书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后又被列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新课标中学生必读丛书”。这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作者用真诚的笔触传递出了她在早年的成长岁月中所感受到的喜乐哀愁。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小英子在北京胡同里的五个成长故事。在惠安馆,天真活泼的小英子遇见了“疯女人”秀贞,她们牛头不对马嘴地聊着天却成了朋友。在搬到新胡同后,小英子遇见了为了供弟弟读书而被迫去偷东西的厚嘴唇的年轻人,还遇见了漂亮的兰姨娘和躲避风声的新青年德先叔。故事的结尾这些人,都离小英子而去。后来,与小英子朝夕相处的宋妈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回了老家,极为喜欢花草的爸爸也因病去世。小英子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她突然懂得了:“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有人说人的成长就像坐一班长途列车,在这过程中不断地有人上车,有人下车。我们不停地遇见新的人,又在不断的告别着旧友。在这些故事里,你会看见小英子不断地遇见新的人和新的事,在一次次的离别中拔节成长。你会跟着她一起用孩童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看她用赤城和善良帮助失散多年的母女重逢,陪着她一起思索到底什么是好人,和她一起笑,一起哭,一起天真纯粹地理解着他人,理解着世界。
画家关维兴曾说:“《城南旧事》之所以能够感动许多读者,关键在于写实的表达,以及其中恰到火候的真诚与温度。”相信你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能够从质朴真实的文字中感受到小英子的天真烂漫,品味到成长的新滋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这本书被誉为西方的《城南旧事》,给了我们死磕生活的勇气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节选自《城南旧事》的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
每每读来,都能从充满童真的语言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以及哀而不露的情思。文中的“我”是一名小女孩英子,生活在北京城南,对周围的人与物观察得细致入微,这也是为何当英子父亲的死亡噩耗降临时,我们虽不认识英子,却依然能对她的痛苦感同身受。
年幼的英子踏上了离别的火车,徒留我们读者为她未来将要面临的遭遇担惊受怕,但来自英子的讲述,就像在你我的心灵上打开了一扇窗,使得旧北京城的一草一木也可以延伸进来,显得异常生动。恰恰在于人类对情感的共通,阅读本身也会丰富我们的体验。
远在东大陆的西岸,有一部足以媲美《城南旧事》的国民经典读物——《萝西与苹果酒》。
英国作家洛瑞·李用清新、明朗的文字记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在你面前续续展开的是一幅宛如英式田园诗般的优美景象。其中,那些关于童年的回忆,恰如英子一般,充满了纯粹而久远的情真意切,即使未曾在泥地里摸爬滚打、上蹿下跳,你也能体会到这种乐趣。
《萝西与苹果酒》的火爆,早就超过了登上畅销书排行榜的程度。它不仅有着国民现象级的知名度,更被列入英国中学课本、中考考试篇目以及高中英语课推荐读物。这样一部佳作,远比你想象中的低龄、幼齿作品要深刻得多,用它来做爱的教育,也丝毫不遑多让。
这也是今天为什么我们要读《萝西与苹果酒》。一部散发着温暖、可爱的人性光辉的自传体小说,早就与时代本身不可分割,可童年又会冲淡掉成人自带的忧郁,让受战争硝烟折磨的伤痛也稍有喘气的空间,把人的关注点放到一草一木的美好上。
比如,洛瑞·李写到家中的院子时,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深厚的爱意。
“妈妈和姊妹在庭廊中穿梭,清理着院中的杂草,将散落的家具、物件规整到合适位置,时不时还会进到屋子里,将一把野果塞给他,让他呆在屋子里也不至于太过孤单和无聊。”
还有,对于屋子周边环境的探索。“他们爬上山坡,下到山底,找到一间废弃的小屋,在屋内各种捉迷藏、做游戏,关于废弃小屋的传说和只有在深夜中才能听到的鬼故事组成了孩子们共同的回忆,晚上躲在家中挤作一团、瑟瑟发抖也是独属于童年的新奇体验。”
或许,童年对于还不能用仅有的常识去解释的事物总有着天然的好奇。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提到关于美女蛇的传说,即使年到中年再去回忆依然感到妙趣横生。
不过,这本书之所以有如此隽永的青春力量,离不开书名中所提到的萝西和苹果酒。
少年的烦恼伴随着青春期降临,有些显而易见的变化。比如,他们迫切地渴望着长大,装出一副大人模样,又在某些时刻像个幼稚鬼;他们整日里无所事事,靠推推搡搡、讨论女生来排遣过剩的荷尔蒙,用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填满头脑;他们血气方刚,对什么都充满好奇,泥土翻新的气味使得整个探索过程充满了粗粝感,情与爱也显示出原始的一面。
洛瑞·李也不例外。一个名为萝西的姑娘,用苹果酒味的亲吻唤醒了他对爱情的渴望。马车堆成的草堆里,至今仍弥漫着馥郁的发酵苹果香,那股香味极富有冲击力,令人头脑发昏,却又让人魂牵梦萦,让他干涩的嘴唇、翕动的鼻翼都无处可逃、无路可退。
于是,年届中年的洛瑞·李万分惆怅地回忆起这个夜晚、这罐苹果酒时,只能似是而非地提到,短短的苹果酒味亲吻之后,萝西嫁给了一个士兵,成为了对方的妻子。
多年之后,萝西消失了,苹果酒也消失了;童年消失了,青春也消失了;家消失了,故乡也消失了。对洛瑞·李而言,究竟怀念的是萝西抑或苹果酒,还是消逝的童年与故乡?
答案自然是后者。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成长就是一个背井离乡的过程。正如洛瑞·李永远地失去了萝西一样,我们又各自失去了自己的什么,早就不得而知了。
那除此之外,我们明知道会失去“萝西”,可以选择不去成长吗?
在有书君看来,洛瑞·李想要告诉我们的,并不是拒绝成长,而是希望用成长带来的痛苦和迷茫提醒我们:人生旅途漫漫,实际上就是在解决一个问题,要如何与童年建立起联系。
每个人,无论贫穷或富裕,其实都在依靠童年来作疗愈。
童年早就像一枚烙印,牢牢地隽刻在每个人的脑海中,使得世界呈现出它最本真的面目:安全的、幸福的和安定的。所以,当我们努力追逐未来时,往往不是离童年越来越远,而是竭力向童年靠近。
这也是洛瑞·李为何要构筑这样一个浸满了回忆与思念、乐趣和好奇的童年世界。他用如同邻家少女般富于人情味的笔触抚熨了无数和他一样经历过战争阴霾的人们,回应了一代人成长过程中对美好的人与事的期待,即使生活在和平年代,阅读也没有任何的水土不服。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承认对童年的眷念好似并不容易,社会、时代都在催促你我快点长大,恨不得今天的小孩,明天就步入社会、成家立业。结果,这群急着长大的孩子们最终迷失于无所适从的时代,既回不去童年,又无法真正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
翻开《萝西与苹果酒》,你同样是个被催促长大的孩子,但却有了更多层次的共鸣:这场跟时间的赛跑,经受考验的不是你将要创造多么辉煌的未来,而是如何看待和讲述自己的童年。一个成熟的人,会和洛瑞·李一样,获得来自童年的支持与疗愈。
林海音《城南旧事》为何选入中学必读书?4大魅力,让经典永流传
1983年《城南旧事》海报
1983年,一部电影在大陆上映,很快引起轰动。这就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画面
《城南旧事》改编自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电影公映后既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同年在第2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奖,这是中国电影第1次在国际上获综合性奖项,打破了马尼拉电影节影片最多播放3场的惯例。也是在这一年,第14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上,《城南旧事》再次获最佳故事片奖。电影的独特"美学"离不开导演吴贻弓的指导,更离不开作者林海音独特的艺术技巧。
90年代,林海音与导演吴贻弓
1991年,林海音到大陆访问,特意来到上影厂与主创人员见面,称赞吴贻弓拍摄的这部电影让她在内地出了名。而吴贻弓当初看过原作后说道:"这么好的小说,只要老老实实拍出来就行了……根本用不着加什么。"因此他放弃原剧本,花费半个月时间写了一个与原作气韵一致的剧本。这都说明,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城南旧事》片头
《城南旧事》初版于1960年,是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小说分为5部分:《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和《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小说通过英子童真的眼睛,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是一部充满淡淡哀愁和浓浓思乡情的小说。
青年林海音
英子居住在北京城南。父亲在衙门里做事,母亲是家庭主妇。一家人生活地无忧无虑。惠安馆里的秀贞与一个大学生相爱,生下女儿小桂子,但被家人嫌弃,丢弃在城墙根下。后来大学生遇害,秀贞精神上遭受打击,成了"疯子"。秀贞很喜欢英子,常常把她当做自己的女儿。得知秀贞的遭遇后,英子决定帮秀贞找到女儿小桂子。她发现自己的玩伴妞儿有小桂子的胎记,后经确认,果然是秀贞的女儿。英子一家后来搬离惠安馆,到了厂甸附近。在一次寻找皮球过程中,她发现一个经常躲在草丛里的年轻人。便衣来寻访线索,英子便把在草丛里发现的铜佛像告诉便衣,后来警察抓住年轻人,英子才知道他是小偷。再后来,英子的父亲病逝,英子一家坐车离开城南,她留恋在城南的日子,许多谜团都没有解开:秀贞母女沿着火车道去寻找父亲,据说被火车撞死了;偷东西的年轻人不知道怎样了,他偷东西是为了供自己弟弟上学,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秋天过去,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返。"
英子与骆驼
1999年,《城南旧事》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列入"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丛书",同年列入"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2000年,《城南旧事》列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课标中学生必读丛书",其中多部片段被选入《语文》教材。2007年,香港《亚洲周刊》评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城南旧事》位列其中。2020年4月,《城南旧事》再次被教育部列入《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60年风雨历程,这本不足10万字的长篇小说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已经成为经典!
电影和小说都成为经典
小说在4个方面达到的艺术高度,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赏鉴。
城南旧事
第一:浓郁的古都情怀
1918年,林海音出生于日本大阪。5岁那年随父母迁居北京城南。她先后在北京厂甸北师大附属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和世界新闻专科学校读书。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美好的童年都是在北京度过,因此古都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就像她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这是林海音写《城南旧事》的初心。
《城南旧事》怀念童年
《城南旧事》令人想起川端康成的《古都》。颇有意思的是,《古都》发表于1961年,比《城南旧事》的初版晚了一年。但2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所写的都是对"古都"——或者说对故乡浓浓的情愫。与《城南旧事》一样,《古都》里也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对日常生活的描述。但当你一旦深入其中,就会感到浓浓的现实味道,这是真正的烟火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一种思潮和新观念很快就过去,但生活所依存的"故乡"不会改变。
古都
每个人都有故乡。故乡分两部分,一种是物质上的故乡,一种是精神上的故乡。几乎所有艺术家在描绘故乡时,都把物质的故乡转化为精神的故乡。也即,故乡最终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上的皈依,当时代不断转变,如何在精神和文化上维系古老的传统,就成为一种必要的文化研读课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不单纯是一部追寻童年故乡、保存原初记忆的"小诗",而是具有探寻中国人精神古都——或故乡——的宏大意义。
城南四合院
与川端康成的《古都》不同,《城南旧事》里很少写到北京城里的著名建筑物:故宫、白塔、城楼……她只是写了生活在这些宏大建筑物下普通人的生活:惠安馆里的秀贞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宋妈每日买米买肉,他的玩伴妞儿被秀贞领走了;西厢房里的小油鸡,房檐下的水缸,墙上的年画胖娃娃,炕桌上金鱼缸……林海音所描写的这些事物,普通地不能再普通。但就是这些琐碎事物,保存了童年精神世界鲜活的全部,而一种文化,正是由这些具体事物构成的!
繁花似锦的城南生活
《城南旧事》之所以历久弥新,不断引起中国人情感上的共鸣,就在于她描写的"城南"具有普遍意义。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城南",每个人的"城南"都隐藏了很多珍贵记忆,这些记忆都很琐碎、微不足道,但汇集起来就是真实的生活和人性,呈现出一种浓郁的精神景观和宽广情怀!
我们看海去
第二:冲淡的散文叙事
《城南旧事》用的是散文笔法。这与《古都》是一样的。以散文笔法写小说,是东方的文化传统。不说古代的《源氏物语》,就是现代的芥川龙之介、废名、汪曾祺、王安忆等人,也写过很多散文笔法的小说。与传统小说的"虚构"意义不同,散文笔法的小说需要更高写作境界。我们知道,散文的写作贵在"真诚"2字,所描写的事物要力求"真",所抒发的感情要力求"诚",我们不能虚构一个事件来写散文,也不能用一些虚情假意来写散文。这决定散文虽然人人都可以写,但好的散文还是凤毛麟角,因为"不真诚"的散文注定不会成功。
温馨的生活画面
《城南旧事》的散文笔法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于它的"真诚"。作者不是刻意编写一个故事,只是回忆了那些人、那些事,所以无论她写宋妈、秀贞、小桂子,还是方德成和女教师,都洋溢着纯真情愫,这些普通人成为作者珍贵的记忆。当年吴贻弓阅读《城南旧事》时就深受感动:"小说中北京的朝阳,骆驼队的铃铛声,《我们看海去》的课文以及小伴侣,这种朴素的感情打动了我……那里面有一种抽象而又具体的乡愁。"冲淡的散文笔法是浓浓的乡思和淡淡的哀愁,英子是个十来岁的少年,她眼睛里一切都是美好的、真诚的,她喜欢探索大人的世界,但大人的世界她又似懂非懂,留下很多朦胧的疑惑,因此,当大人的世界出现变故时,英子就有一种淡淡的愁绪。林海音很准确抓住少年这种真实而微妙的感情,于朴素中见真情!
英子淡淡的忧伤
第三:深长的人文关怀
有深厚感情,才能把普通人的生活写得荡气回肠。英子同情惠安馆里的"疯女人"秀贞,她虽然不理解造成秀贞这种病态的外部环境,但意识里朦朦胧胧感到秀贞是个好人。因此,英子帮助秀贞找到自己的女儿小桂子,当秀贞疯疯癫癫地要领着小桂子去寻找丈夫时,英子毫不犹豫就把自己的手镯褪下来交给秀贞,让她当盘费。这种儿童的纯真心灵犹如出水芙蓉,没有丝毫功利的沾染,表现出最纯粹的模样。可秀贞和小桂子后来怎样了?宋妈说两人在火车道上被撞死了,英子是怎么想的呢?她朦朦胧胧意识到这是个悲剧,但因为是大人的"道听途说",因此她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她宁愿相信秀贞和小桂子有一个美好结局。
英子帮助秀贞
深厚的人文关怀,是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传达的重要意蕴,当她在草丛里遇见那个小偷时,她无从分辨他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因为小偷要小英子好好上学,就像他弟弟一样有出息……但"大人的世界"还是把小偷抓起来,给了英子一个是非判断!英子对小偷寄予同情,是因为她朦朦胧胧地意识到:在人吃人的社会里,肯定有一种原因把好人逼成了小偷!而无论是宋妈、兰姨娘,还是爸爸,英子都用一种纯洁的眼睛来看待他们的平凡往事,散发出一种淡淡的同情与哀愁,林海音通过一颗少年纯洁的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还原:把人当人看!
英子与小偷
第四:新颖的儿童视角
《城南旧事》所用的是儿童视角。通篇都通过英子的眼睛看世界。"大人的世界"她并不理解,因为她"分不清海和天,也分不清好人与坏人",但英子是"鬼精灵"的人,就像供弟弟上学而偷东西的年轻人对她说的:"小妹妹,你头脑好,现在分不清好人与坏人,以后上学后就分清好人与坏人了。"毋宁说,英子纯真的眼睛不愿意去"分辨",其实她把所有人和事都看得更清楚。父亲喜欢兰姨娘,但因为自己有家庭,所以不能直接表露这种感情。英子早就看穿了父亲,因此千方百计周旋,避免父亲与兰姨娘过多接触。当德先叔来到家里时,聪明的英子便给德先叔和兰姨娘牵针引线,并最终让2人互生好感,德先叔领着兰姨娘离开。爸爸无可奈何,留下无尽的惆怅。林海音写道:"我心里只觉得有些对不起爸爸,更是同情。"
英子美好的一家人
"爸,你要吃豆蔻吗?我去给你买。"
他并没有听见,但冲那远远的烟尘摇摇头。
一段微妙的感情,在英子"看透一切"的眼睛里化为无形!
电影《城南旧事》海报
《城南旧事》是英子的"成长史",她看见很多人、很多事,有时候她不理解"大人的世界",有时候又把"大人的世界"看得过于清楚。她的心灵很纯洁,没有经过"大人世界"的沾染。所以,当她用童真的眼睛看世界时,注定与大人的世界不一样。成长意味着童年的结束,纯真的结束,当父亲去世时,英子表现出从未有过的镇定和安静:"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这就去医院。"仿佛在一瞬间,英子长大了,她开始从"分不清"的世界向"分得清"的世界转变!
英子分不清好人与坏人
走过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一段朦胧的童年往事,缓缓结束。
英子离开古都,童年结束了
结语
1983年,当电影《城南旧事》红遍大江南北时,远在台湾的林海音还一无所知。因此在次年,林海音的儿子夏祖焯来大陆参加活动,上影厂才把《城南旧事》改编成电影的消息告诉他,吴贻弓和上影厂都抱着忐忑心情,因为那时候两岸通信不便,上影厂投拍《城南旧事》并没有征得林海音授权,但夏祖焯听说母亲的小说拍成电影后非常激动,只是象征性收取了1美元版权费,说道:"我代表我母亲拿过版税了。"
林海音在工作室
吴贻弓感慨地道:"我们没有经过她的同意,就把她的小说改编成电影,他们一点都不计较,这本身就是一种爱国行为。"林海音在《城南旧事》里回归童真初心的人文关怀,再次以"知行合一"的形式在现实世界里彰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