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萨斯人口陷阱到底说了什么?
1、年轻时候的马尔萨斯是一个幸运的小同志,老了以后是一个博学的老同志,家境好,他爹是知识分子,从小就培养了他成天思考一些没卵用问题的好习惯,如果他家境差,那就会成为一个作风古怪的有思想的农民,不过恰好家境好,去剑桥读了神学院,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经济学家。而且他是兔唇,比较害羞,这样可以省出部分社交时间拿来抓学习,这也是这些年“内向型人格优势”的核心思想。
2、在他之前,大家关于人口已经有了很深的研究,基本分成两派,一派认为人多才会富裕,人多干的活多嘛,而且在马尔萨斯那个时代,英国正在经历工业革命,已经成了世界第一强国,这个说法似乎是正确的,因为英国真是因为人太多,所以才向海外疯狂的输送海盗、囚犯、异教徒等等,以至于到了马尔萨斯出生的时候,全球遍布英国殖民地,而法国相对而言比英国人口密度低,海外的英国人是法国人的上百倍,法国在海外能拼的过英国有了鬼了。
3、马尔萨斯支持另一派,人口太多是悲剧的源头,他认为环境资源有上限,人口增长过猛,很快人口就会触及到资源天花板,到时候伴随这种人口触顶,全社会生产出来的粮食养不起那么多人,自然会发生大量的天灾人祸来消灭人口。
此外,经济史学家发现了“工资铁律”能支持马尔萨斯的理论,也就是说,过去几千年里工资一直没啥变化,基本停留在生存线附近,大概是450美元左右,农民们赚的钱多就生孩子,抵消这部分收入,如果低于生存线,那就是活不下去嘛,很快就死一大堆,社会整体收入又回到那根线了。
4、马尔萨斯这个观点在前工业社会解释起来非常生猛,比如我们知道,大明灭亡前,地球经历了一个小冰河时期,环境骤变,支撑不了那么多人,全世界范围内都陷入了战争和灾祸,比如中国农民大起义,英国资产阶级也反了,在马斯顿荒原国王和议会打起来了,欧洲政治经历三十年战争,德意志死了近一半的人。。。。 不过死的人多有个好处,资源过剩嘛,多出来的资源可以发展资本主义。
5、马尔萨斯说的这个逻辑被称为“马尔萨斯魔咒”,前工业化时代,任何积累最后全部会变成人口,环境产出多,人口就多,环境产出变少,人口就会被收割,收割的太猛了,等到平静下来,人口就会大爆发,这也是为啥历朝历代建国前一百年都无一例外出现人口翻好几倍的情况。
6、马尔萨斯理论里有个问题,为啥人类生孩子的欲望那么大,会一直生,直到环境撑不住?最近几年靠谱的说法认为,“生孩子”和“消费”是一样的,而且“消费”能替代“生孩子”,农业社会工业品少,土地增产也干不了别的,你总不能要求旧社会的农民买个手机或者包包吧,于是就生孩子,概括说,就是经济增长没有提高人均收入,变成人口了。
这也就解释了为啥“城市就是最好的避孕药”,城市里好玩的东西多,生小孩就不再那么好玩了,而且家庭剩余可以出去玩,可以买机械键盘,戴森吹风机,SK-II,口红什么的,日本宅男靠收集手办,游戏机就可以过一生,生孩子干嘛,日本生育率暴跌,急剧老龄化这一现象,事实上已经在我国一二线城市出现了苗头。
7、最后说一点,马尔萨斯这个观点最早启发了达尔文。达尔文当时正在苦思冥想,他发现的相同的一群鸟,分居在两个岛上,过几百年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百思不得其解啊,抓耳挠腮啊,马尔萨斯的思想启发了他,达尔文突然意识到,卧槽,原来是环境就跟个剪刀似的定期收割,收割次数多了,微小的差异积累下来就变成两种物种了。
马尔萨斯陷阱是什么?
马尔萨斯陷阱是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在其著作《人口原理》中提出的概念,它描述了一个人口增长与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关系。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具有指数增长的趋势(即几何级数增长),而食物和其他生存资源的增长则相对缓慢,通常以算术级数增长。这种差异导致人口增长最终会超过资源的供给,从而引发饥荒、疾病、战争等灾难,以减少人口,使之与资源供给相匹配。
马尔萨斯陷阱的核心观点是,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资源的增长速度,因此,人口增长必须受到某种形式的限制,以避免资源短缺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用来解释为何在农业社会中,人口增长往往伴随着高死亡率和低生活水平。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马尔萨斯的这一理论受到了挑战。科技进步和农业革新使得食物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也降低了死亡率,人口增长模式逐渐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这表明,通过技术创新和社会管理,人类有能力突破马尔萨斯陷阱,实现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平衡。
尽管如此,马尔萨斯陷阱的概念仍然提醒我们,人口增长与资源供给之间的平衡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在某些地区和情况下,资源短缺和人口压力仍然是导致贫困和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马尔萨斯陷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关系的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应对这些挑战。
马尔萨斯陷阱,过时了么|徐瑾
点击上方△@徐瑾经济人 关注
作者|徐瑾 发布于得到app,获得授权
图片来自网络
你好,欢迎来到《徐瑾·经济学大师30讲》。
我们今天要重新思考人类经济史的一个重大规律,这个规律叫:马尔萨斯陷阱。发现者自然就是马尔萨斯。
马尔萨斯是19世纪初期的英国人,做过乡村牧师。在辈分上,他刚好比亚当斯密年轻一代。亚当斯密去世那年,他24岁。为了做这门课程,我想找一张他的画像给你看,结果找到的基本都是晚年的。为什么?因为他天生有些兔唇,晚年才做手术矫正,早年比较拒绝别人画他。他的样子,你可以到文稿区去看一下。
马尔萨斯是英国第一位经济学教授 。这本身就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而且,直到马尔萨斯出现,经济学家才成为一个正式的专业分工。相信大家今天还记住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马尔萨斯陷阱”。
这个词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人口增长是几何级的。而生存资料,比如粮食的增长,不可能是几何级的,只能是算术级的。所以,经济增长的结果如果导致人口增长,那就坏了。因为所有的增长成果都被新增的人口吃掉了。然后经济开始下滑。这是一个死循环。这个死循环,就是马尔萨斯陷阱。 你看,这是一个非常悲观的论调。 两百年来的经济学,都因此蒙上了一丝阴郁的色彩。
你可能会说,这马尔萨斯陷阱说得不对啊。后来的事实证明,经济增长不仅没有受人口增长的拖累,反而是一飞冲天。一个错误的理论,还有什么价值呢?
我的答案是,在学习思想史的时候,一个错误的理论的意义,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我和罗振宇老师聊这门课的时候,他说了一个观点,写思想史,就得经常琢磨一个问题——为什么当时的人这么傻呢?为什么我们今天觉得是明摆着的道理,当时的人就是不理解呢?为什么我们今天觉得是谬误的道理,当时的人就是信以为真呢?想明白这一层,你才会理解这个新思想在那个时代出现的价值。最终你会发现,实际上谁也不傻,是因为时代局限性。
这个说法,在马尔萨斯陷阱的问题上,就非常典型。环顾四周,尤其是当下中国,你会发现,我们处在一个资源极度丰富的社会,开始担心人口缺少,而不是人口增加。
然而,这只是一项新成就,甚至并不是所有人中国人都如此,因为,多数人只是刚刚脱离了马尔萨斯陷阱。要知道,从明清到1968年,这六百年里,中国粮食产量增加10倍,人口也增加10倍,耕地面积增加了5倍。结果是什么?人均粮食和人均收入都不变,也就是人口的增加,抵消了技术进步以及耕地增加。这种情况,有学者给了个时髦的名词,叫低水平均衡,本质其实还是马尔萨斯陷阱。
中国算幸运的,今天不少落后国家还是挣扎在“马尔萨斯陷阱”里。而且,如果你考察更长的历史,那你会发现马尔萨斯的预言,不仅谈不上失败,而且是生动的现实写照。 人类文明,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马尔萨斯陷阱之中。
马尔萨斯生于1766,如果你穿越回到他的年代,你将看到什么?站在1800年,这时他的《人口论》刚发布两年。当时世界人口刚好十亿,你那时最可能看到的,更多是触目可见的贫穷——所谓马尔萨斯陷阱,其实就是贫困陷阱。
如果你把视线转向西方,工业化前的欧洲,落后得让人认不出来。多数人一辈子没机会做几件衣服,当时医院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保证死人身上衣服不被偷走。即使最富裕的英国,当时多数居民享受的物质生活,也与石器时代差不多。
如果你再看东方,乾隆刚刚去世一年不到。大清人口超过三亿,GDP也占世界三分之一。盛世的影子还在,但多数人生活,比欧洲更穷。马尔萨斯指出,中国下层人民,靠少得不能再少的食物,来维持生活,有的食物甚至是腐烂的。而如果是在欧洲,有的欧洲劳动者宁愿饿死也不愿意吃腐烂的食物。但我觉得,这倒不一定,据资料记载,当时英国济贫院里,就有人为了一根腐烂的骨头打架。
如果你继续穿越,拉长视野,俯瞰人类接近万年文明,就是一个更加彻底的马尔萨斯陷阱。人类文明,大部分时间属于农业文明,比起原始时代,农业时代最大进步,是养活了更多人。但这种进步背后,其实有代价,就是降低生活水平。换而言之,农业时代的人生活水平多数不如原始人,随着人口增加,更多人虽然活下来,但不得不成为穷人。
这种趋势,主导了人类大部分历史。绝 多数时间,地球就是一个巨大的马尔萨斯陷阱。
人类开始走出马尔萨斯陷阱,是1800年后出现的情况,放在人类一万年的时间维度中,比例非常小,可以看作意外。大家都知道,促成这个结果的关键在于这两百年的技术进步。但是,这一过程,其实谈不上颠覆,只是克服了马尔萨斯陷阱的阻碍。也就是技术进步的速度快于人口增加速度,这类似人类克服了地心引力走向天空,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消除了地心引力。
我们再来复习一下马尔萨斯定律的原始版本。说的是人口如果不受到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比如以2的指数倍,2,4,8,16,32,64这样增加,而食物等却仅仅以算术比率增加,也就是1,2,3,4,5,6,7这样增加。
大家注意,这其实体现了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也就是产出不会随着投入同步增加,甚至到达某个点之后,会出现增加投入而产出减少。这种规律,其实就引出一个核心问题,直到今天还是困扰着人类——那就是技术也有瓶颈。如果技术不能以几何级别增长,我们这几代人享受的繁荣,还能持续下去吗?比如,我们就已经听到了摩尔定律正在放慢的消息。
因此,这样看来,人类的历史,就是马尔萨斯定律与技术进步的赛跑。大部分时间马尔萨斯胜出,最近两百年,技术占优。未来,技术如果不能保持过去一样的进步速度,马尔萨斯陷阱,说不定以别的形式卷土重来。你要小心,直到今天,马尔萨斯的幽灵可能还在我们身边潜伏。
马尔萨斯定律,代表着一种对人性的悲观主义,而技术进步,则代表着对人定胜天的乐观主义。二者的区别,在马尔萨斯的时代就存在了,正是这种对立和区别,催生了《人口论》诞生。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激进启蒙思想一时之间风靡全球。这场运动,如彗星一样划过历史,造成的结果,到底为人类指明了未来光明方向,还是仅仅为了摧毁现存的一切呢?对密切关注法国问题的英国知识界来说,争论很热闹。
其中,有个作家叫葛德文,大力拥抱激进启蒙思想。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政治制度和财产制度,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只要改革制度,就可以实现平等社会。葛德文属于那个时代的典型公知,在伦敦激进主义圈子很流行,诗人雪莱还是他女婿。葛德文粉丝中,也有马尔萨斯的爸爸丹尼尔。丹尼尔算是贵族,自己也是哲学家,交往的朋友中也不乏卢梭和休谟这样的大学者。
很自然的,丹尼尔就给儿子马尔萨斯大力推荐葛德文。不过,马尔萨斯并不认同。他认为社会问题并不完全是政治问题,而更多在于人性。为了说服父亲,他以匿名方式出版了《人口论》,这本书被认为影响了人类历史,达尔文深受影响 。
针对葛德文的观点,马尔萨斯提出两个公理,“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这意味着,出于人性,那么人口的增加速度,将无限大于土地生产能力,每个人分配到的土地数量必然减少,这导致穷人的生活必然大大恶化,许多穷人注定陷于极为悲惨的境地。
法国大革命时,不少人都把眼睛盯着政治制度,希望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 马尔萨斯不同,他从一时一地的问题中跳脱出来,回顾长期历史的洞察。因为人类的技术进步,他的悲观预言,在今天部分落空。但是,他关注人性与历史的思维模式,却没有过时。
回头看马尔萨斯的一生,其实也是在逃离马尔萨斯陷阱的过程。他父亲是有钱人,但是他不是长子,没资格继承家业。于是,只好做牧师。他有三个孩子,所以一生经济压力都不小。
马尔萨斯思想流传久远,宏观经济学鼻祖凯恩斯,一大贡献在于提出有效需求原理。而有效需求的思想源头,就来自马尔萨斯。
总结一下,这一讲我们重新认识了马尔萨斯,了解到因为工业革命带来技术突变,他的悲观预言被人类改变。
站在大师肩上,明白看经济,
我的课《徐瑾·经济学大师三十讲 》上线了,
7月福利:加社群,免费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