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世界各国的火车铁轨不一样?2015年5月12日费城火车脱轨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为什么全世界各国的火车铁轨不一样?2015年5月12日:美国费城一列火车脱轨,造成8人死亡,200多人受伤。
世界上绝大部分火车脱轨,都是因为人为操纵失误,而不是硬件原因。
相比起来,宽轨铁路比较容易出现火车脱轨的情况。
那么,为什么全世界各国的火车铁轨还不一样?
我们慢慢来说。
世界铁路的宽度只有三种:标准轨、宽轨和窄轨。
最常见的是标准轨,也叫作国际轨道,轨距为1435毫米,也就是1.4米。
世界上接近60%的国家都采用标准轨,中国也采用这个标准。
北美、欧洲大部分国家,都是采用标准轨道。
世界上最早的铁轨,就是这种1435毫米的标准轨,地点在英国。
有意思的是,当年这么设计不是考虑火车,而是铁轨上要走马拉的货车,就沿用了大型马车的车轮距离。
很多人不知道,这种沿着铁轨的马拉货车早在1800年前就在英国矿山使用。
几十年后的1829年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才诞生!之所以火车能够淘汰马拉货车,主要是可以节省百分之三十的费用。
宽轨则较为特殊,是宽度较大的铁轨,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比如俄罗斯为1524毫米。
目前俄罗斯、外蒙古(当年被俄罗斯控制)、印度等国,都是用宽轨。
使用宽轨的国家大约占四分之一,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也使用宽轨,不过新一代的高速铁路还是标准轨。
窄轨就恰好相反,它的轨距比较小,常见的是1067毫米和762毫米。
窄轨国家主要是非洲和亚洲一些国家,比如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日本大部分旧有铁路都是窄轨,但新干线不是窄轨。
全世界大约有七分之一的铁路,仍然使用窄轨。
其实,这三种轨道不存在谁好谁坏一说。它们各有利弊,完全要根据各国或者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那么,为什么全世界会存在三种轨道?
原因如下:
第一,军事上的戒备。
铁路、火车从诞生开始直到今天,有着重要的军事运输意义,决定了100多年来无数战争的胜负。
从军事防御角度考虑,一些国家不愿意采用同潜在敌人同样的铁轨,防止将来开战后火车被敌人利用。
如西班牙、葡萄牙之所以很奇怪地使用宽轨,目的就是抵御北方强国法国的入侵。历史上,法国入侵过西班牙很多次,甚至占领该国全境。好在西班牙的山地众多,地形险要,依靠马车运输难度极大。法国侵略军的后勤补给难以长期维持,一次次灰溜溜地被迫从西班牙撤走,侵略也一次次的失败。
法国如果可以有效利用西班牙新建的铁路,就可以大量维持物资的运输。
西班牙山地优势就被削减大半,搞不好就会彻底亡国。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西班牙当然不能采用和法国相同的铁轨。
这样一来,法军即便攻入西班牙利用铁路,也必须进行复杂的铁路换乘,在当年往往需要好几天时间,大大影响军事作战。
相反,作为防御一方,西班牙可以毫无顾虑地使用铁路。
同样的道理,当年山西军阀阎锡山修建窄轨铁路,确实也有省钱的因素。
窄轨的费用较低,一般准轨铁路的每公里造价约7万多块银元,而窄轨仅需每公里2万多块银元。窄轨不仅是两条钢轨之间的宽度下降了三分之一,每条钢轨的自身宽度也相应下降,由此节省了大量的钢材。
另外山西很多山地,窄轨火车爬坡能力比较强,转弯比较安全,还可以修建较小的隧道和铁路桥。只是,性价比永远是次要问题。
既然肯拿出巨额资金修铁路,一般就不差钱,阎锡山主要还是为了军事防御。晋绥军已经割据一方长达30年,不希望其他势力利用铁路攻入山西。
当时外省的火车进入山西,就要进行复杂的换乘。有意思的是,这也为侵略山西的日军带来很大麻烦。
阎锡山的同蒲铁路在1935年开始修建,到1937年抗战爆发只修建好了四分之三。日军占领山西大部后,将剩下同蒲铁路修建完毕,还被迫将同蒲铁路北段更换为标准轨道,花费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
第二,性价比的问题。
轨道越宽,火车运输量越大,速度更快,建造成本就越高。
轨道越窄,建造成本就大为降低,火车运输量也相应减小。
理论上来说,标准轨的性价比较高,大体实现了运输量和建造的平衡,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使用这个标准。
只是,各国各地的标准也有区别。
以阎锡山为例,他割据的山西同外界的物资交流颇为有限,主要是出口本省的优质矿产资源。铁路根本就不需要太大的运输量,窄轨似乎就够用了。
另外,民国时期的中国,主要用于矿物运输的铁路多是窄轨。
比如南京六合区冶山铁路,河南许昌到周口郸城的许郸铁路,四川犍为嘉阳矿区铁路,都是窄轨的762毫米。
这些铁路主要是运输矿物,运输量有限,不需要使用更宽的轨道。
再看看印度。印度是个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国家,曾经比较闭塞。
驻印总督达尔豪斯在1853年规划铁路时,认为印度未来人口会超过10亿,铁路运输量会非常大,远远超过英国本土。
他选择了宽轨而不是标准轨,由此修建了大量轨距1676毫米的铁路。
查尔斯·坎宁担任驻印总督后,认为这样修建铁路花费太大了,英国无力承担,又改回标准轨。
这样,印度就出现了一部分铁路是标准轨,一部分铁路是宽轨的特殊情况。
第三,技术上的考虑。
沙俄使用宽轨,首先就是考虑军事意义。
苏联时代,德军大规模入侵后,被这些宽轨铁路搞得很头疼。
德国军列必须在两国边境停下,花费几天时间进行换乘,才能接入苏联的铁路网。
苏联铁路有自己一整套模式,德国人无论维修、保养还是新建都非常困难。
只是沙俄也好,苏联也罢,并不是完全为了军事才这么修铁路。
沙俄之所以选用宽轨,还有很多无可奈何的原因。
根据沙俄反复研究,它的铁路需要穿越可怕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
这里很多地方是冻土带,到了夏季这些冻土就会会融化,可能出现铁轨偏移沉降问题,搞不好就会让火车脱轨。
即便今天铁路技术如此发达,西伯利亚地区基本每年都有火车脱轨事故。
万般无奈下,沙俄只能使用宽轨,以尽量保证铁轨的稳定性。
中苏的铁轨宽度不同,为运输造成了很多麻烦。
以往中苏用铁路运输物资,火车到了两国边境以后要么卸货后改由别国火车运输,要么就要进行缓慢的换轨工作。以前技术较为落后,换轨需要2到3天时间。
如果是货物运输还好说,载客列车就不同了,乘客们会无所事事地在车站等待数日之久。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全欧了”:评测2015欧洲政要表现,你给普大帝打几分?
【欧洲时报网】年终岁末,当人们忙着归拢这一年的大小事情时,也不忘捎带着给政要“打个分”。
卡梅伦穿“平民”雨靴视察灾区,英国人为啥就是不愿给“好评”
近日,英国北部地区经历了一场“前所未见”的严重洪灾,首相卡梅伦亲赴灾区视察,不幸的是却被英国民众呛了声。
英国《独立报》报道称,圣诞季英国北部地区持续降雨,多座受灾城市的街道变“运河”,数千户人家被疏散,上万家庭遭遇电力供应中断。截至28日晚,英国已经拉响150多次洪灾警报。专家预计,此次洪灾或对英国造成60亿英镑的巨额经济损失。
当日卡梅伦乘直升机抵达英国北部重灾区约克市,对当地赈灾部队和志愿者表达慰问和嘉许。然而,卡梅伦在视察期间却遭遇尴尬,一名当地妇女在他对救援队讲话时高喊:“别再削减公共资金了好吗?”
市政厅负责人茱蒂丝·布莱克称,发生在当地的洪灾“完全可以预防”。原来,英国政府曾在2011年否决了利兹市一项1.8亿英镑的防洪方案,当地只好采用一个4500万英镑的替代方案。
洪水泛滥却没打消英国人“八卦”的兴致。28日,英国一些媒体在报道洪灾的同时,用相当大的篇幅关注卡梅伦视察约克市所穿的雨靴。近两年,英国民众对于“首相的靴子”格外关注,而卡梅伦本人对此也十分谨慎。媒体称,他本来拥有一双零售价接近100英镑“猎人”牌雨靴,属于“高档货”范畴。2014年,卡梅伦在视察萨默塞特郡的洪灾期间,担心这双靴子太“扎眼”,特地派助手去商店买了双廉价的“邓禄普”牌雨靴,以凸显自己的“平易近人”。结果却适得其反——民众的注意力并没有放在靴子的品牌和价格上,而是注意到“首相穿了一双非常崭新且闪耀的靴子视察灾区”。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卡梅伦此次视察期间,也有好事网民在“推特”上议论称:“今年卡梅伦穿哪双靴子?贵的那双还是便宜的那双?”媒体注意到,卡梅伦此次换了一双“Countrywide”牌雨靴,这也是一款大众品牌,网上的零售价仅为12.99英镑。即使卡梅伦刻意保持着“低调”,却仍然未能逃过网民的“吐槽”。“卡特·摩尔”在社交媒体上说:“他是不是每闹一场水灾,就得换双新的?
呛声归呛声,卡梅伦在2015年最大的骄傲是拿下了大选。据人民网报道,5月8日,卡梅伦领导的保守党在大选中获得了36.9%支持率,成功连任英国首相。其中保守党赢得331席,工党232席。不过,卡梅伦在2016年的担子依然不轻,苏格兰问题、英国脱欧等问题的解决,依然需要花很多心力。
普京与极端主义“扳手腕”得民心,“涨粉”其实也有助手的功劳
如果说卡梅伦灾区走了一遭惹了一肚子气,那么俄罗斯总统普京可谓是飚起了“拉粉”节奏,英国媒体分析称,这得益于他身边的得力助手。
据上海澎湃新闻报道,2015年国际局势波诡云谲,俄罗斯总统普京虽一度深陷中东与西方的泥沼,却未曾表露出丝毫退避。相反,他在叙利亚打击极端主义势力阵营中的振臂一呼,却为其拉来了更多粉丝。
作为西方频频侧目的风云人物,普京身边的得力助手也备受关注。英国广播公司(BBC)12月28日撰文“揭秘”了普京涉及政府、国防、国安、财政及能源五大命脉的权力“核心圈”。
帕特鲁舍夫,1999-2008年被任命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局首任局长,2008年改任联邦安全会议秘书至今。(图片来源:资料图)
伊万诺夫,1999-2001年担任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长,2001年接任俄罗斯联邦国防部长,是俄罗斯第一位文官国防部长。2007年任俄罗斯联邦第一副总理,2011年起任总统办公厅主任。(图片来源:资料图)
梅德韦杰夫,1999年普京被任命为俄罗斯总理后,命梅德韦杰夫出任俄联邦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后普京出任代总统,梅德韦杰夫任俄联邦总统办公厅副主任;2007年参加总统选举并顺利当选,任职期间普京出任总理;2012年普京当选总统后梅德韦杰夫获提名为总理,后接替普京出任统一俄罗斯党主席。(图片来源:资料图)
2000年普京第一次当选总统时,在被问及所有同僚中最信任的人是谁时,普京提了五个名字:帕特鲁舍夫(Nikolai Patrushev)、伊万诺夫(Sergei Ivanov)、梅德韦杰夫(Dmitry Medvedev)、阿列克谢·库德林(Alexei Kudrin)、伊格·谢钦((Igor Sechin)。
15年过去了,这些人仍旧处在普京权力圈的中心,位居高层,支配着俄罗斯的政府战略,控制着俄罗斯的经济命脉。
如今,“普京”这两个字的影响力不言自明,但在俄罗斯,普京和他身边的权力人物组成了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本身又是国家系统的一部分,因此,团队的稳定性、执行力对国家来说至关重要。而纵观这些核心人物,努力工作、忠诚和高效率完成困难工作的能力,是他们的共同属性。
正如一位和普京很亲近的俄罗斯官员所言,普京选择身边的这些人,不是因为他们说的好听,而是因为他们做的好看。
2015年的“封面女郎”其实是默克尔,多家媒体都说她“影响力最高”
与普京相比,德国总理默克尔也不逊色,乌克兰战争、希腊债务危机,以及大规模的难民潮等,让默克尔成为了欧洲的“实际领导人”。欧美多家媒体机构包括法新社、《时代》周刊和《金融时报》都把默克尔封为2015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时代》周刊的卡尔-维克给出了推选默克尔的理由:首先是她被迫面对日积月累的欧元危机。这是19个国家的统一货币,19国都因为一个小成员的失误陷入危险,它就是希腊。是德国付出极大耐心和标志性的艰苦卓绝的一步步努力,才找到解决方案。
刚过去的这个夏天,默克尔政府毅然决然地打开德国大门,迎接汹涌的难民和移民。截至12月,这个国家总计接收了100万寻求庇护的难民。
《经济学人》形容默克尔面对内政与欧债危机的一贯态度是小心谨慎、回避概括式的决策模式,如果可能就会拖延决定,并经常深思熟虑而非指导舆论。
《经济学人》从这个角度称赞默克尔处理欧洲难民危机的表现,的确相当了不起,以“勇敢、果断、正确形容”默克尔的危机处理能力。
2015法国年度名人榜中屈居第二,奥朗德可能真的开始犯愁了
卡梅伦、普京、默克尔都提了,怎么能忘记法国总统奥朗德呢?这一年,对于支持率,奥朗德或许真的找到了“上上下下”的感觉了。
在2015年大部分时间里,法国民众对奥朗德“很失望”,这主要归因于法国失业率居高不下,让民众寒了心,不过民意也曾短暂露出一抹春色。2015年底的一份民调显示,11月13日巴黎袭击案之后,奥朗德的支持率回升到27%,比10月份上升7个百分点。
奥朗德对恐怖分子强势回应深得民心,1月份的《查理周刊》事件和巴黎一家犹太超市遭受恐怖袭击后,奥朗德支持率跃升21个百分点。
虽然奥朗德在国家安全方面的表现鼓舞人心,但民众也对手中的饭碗格外关注,于是,支持率经过年初和年底的两次反弹后,民众对奥朗德的热心又渐渐冷了下来。最新民调显示,在2015年的法国名人排行榜上,国民阵线主席玛琳娜·勒庞最引人注目(40%),奥朗德则和经济部长马克隆共享第二位(均为26%)。要想在2017年法国总统大选前挽回民意,看来奥朗德在2016年是要下一番苦功夫了。
(编辑:文远)
2015:欧洲迷茫中东乱,中美亚太角逐攻防渐变
文/袁 鹏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欧洲: 翻开世界地图看2015年的世界,会发现,一向和平、安宁、繁荣、富足的欧洲居然今年最不平静。年初和年尾巴黎两场大规模恐怖袭击,以及来自中东地区源源不绝的难民潮,使欧洲突然成为恐怖主义的重灾区和全球难民的集散地。 乌克兰危机尚未摆脱,叙利亚危机又接踵而至,刚刚看到复苏迹象的欧洲经济被蒙上了一层阴影;而围绕希腊债务危机和英国脱欧公投的种种争论,使欧盟的未来前景亦平添变数。
自诩已进入“后现代”的欧洲,突然间被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所困扰,由此陷入冷战结束以来前所未有的焦虑、困惑与彷徨。不顾美国反对积极拥抱亚投行,历史性地急速升温欧中关系,在反恐问题上探讨与俄罗斯联手,都是这种情绪的集中反应。也因此,欧洲再度成为中美俄欧大国复杂互动的重要舞台。
中东: 欧洲的难题与中东息息相关。与往年相比,2015年的中东局势恶化到让人看不到尽头和希望。一个比“基地”组织更具野心也更有实力的“伊斯兰国”在叙利亚境内“独立建国”,有组织、有军队、有政府、有财力,导致伊拉克与叙利亚的边界已形同虚设。美、欧、俄以“反恐”为名轮番在叙利亚境内大规模空袭,结果,“伊斯兰国”实力未见实质性削弱,数百万难民则被迫流离失所。沙特大军进入也门,土耳其军队开到伊拉克,如入无人之境,中东错综复杂的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地缘、能源、大国竞逐等种种矛盾,一时间集中爆发,恰如被打开的潘多拉的盒子,很难关上。个中原因虽然错综复杂,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一切与小布什当年不负责任地执意攻打伊拉克与随后奥巴马不负责任地仓促从伊拉克抽身大有关系。美国得以休养生息,中东却从此不得安宁,欧洲也因此受到猛烈冲击。
面对国内外政治压力,奥巴马虽强调将反恐进行到底,但除象征性地向伊拉克、叙利亚派出百十号特种部队外,军事行动仍停留在远程轰炸上。更重要的是,美国“一心二用”,名为反恐,却仍将推翻巴沙尔政权当作头等大事。对此,普京按捺不住,俄罗斯强势参与到叙利亚的军事打击,中东反恐形势愈发乱花迷眼,而法国对“伊斯兰国”的报复性轰炸,使得一场以反恐为名的美欧俄地缘战略较量在叙利亚境内轮番上演。作为传统中东地区的主导性力量,伊朗借达成核协议的喘息之机有意坐大,沙特则突然宣布组建由34国组成的反恐联盟,意在抢抓反恐主导权进而主导中东事务。
如此这般,美、欧、俄、伊朗、沙特、土耳其等力量在这场反击极端伊斯兰势力的运动中各怀心腹事,又都留有余地、留了退路,既不使全力又缺乏协调,由此使人们对中东地区的前景没有任何乐观起来的理由。
亚太: 相比较而言,看似剑拔弩张的亚太地区反而显得相对和平稳定。一方面,中美竞合博弈这根主线显得更加清晰,其他各种关系或关系组合似乎都依附于或从属于这根主线。但另一方面,中美博弈更多体现在战略、外交、规则和心理的较量,彼此有某种战略默契,仍恪守斗而不破这条底线 ,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也有合作。中国发起的亚投行正式开张,美国主导的TPP开始启动;美国与日、菲、越等国的关系加速升级、捆绑、升温,中国与韩国、泰国、印尼等国的关系也进入历史最好时期;中国成功在南沙加强必要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则随后挑衅性巡航飞行。
总之,纵观2015年中美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博弈,双方各有攻防、互有斩获。无论从美国启动“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近几年的短时期看,还是从美国插足亚太百余年的长时段看,中国在同美国的亚太角逐中正逐渐摆脱战略被动,这是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战略转折 。未来中美能否实现在亚太地区的长期和平共处,既取决于两国实力对比,也取决于彼此战略选择,还取决于众多的“第三方”因素(尤其是国家安全战略方向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的日本),更取决于两国战略思想界人士能否从大历史的视野出发,认真探索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项前无古人的共同事业。
展望: 欧洲、中东、亚太三大战略板块同热,使得欧亚大陆作为世界地缘战略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而跳出欧亚大陆看世界,从地域看,拉美、非洲板块2015年也非同寻常。拉美呈现经济整体下滑、政治全面“右转”、外交向美靠近的苗头和趋势,政治和社会生态正在酝酿巨变;非洲则呈现经济发展势头不错、大国竟相与之交好的势头。从领域看,海洋、太空、网络等“新边疆”成为大国争夺的焦点和国际政治的热点。
凡此乱象,表明既有国际秩序面临失序,亟待修复或重塑。 二战结束70周年和联合国成立70周年本应成为各国共塑国际新秩序的契机,但显然,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聚焦于自身经济的自私性复苏和忙于打造于己有利的区域性新规则,无心担负起重塑世界秩序的领导责任,甚至在引领世界经济复苏和领导全球反恐等紧迫性议题上也表现让人失望。究竟是奥巴马政府大玩“巧实力”有意韬光养晦使然,还是世界真的已进入“无极时代”或“多极时代”?答案恐怕要等到2016年美国大选之后。但可以肯定的是,2015年美国经济数据亮丽抢眼,但国际影响力却黯然失色;俄罗斯虽然经济大幅滑坡,国际影响却在无形扩大;中国经济增速在放缓,国际影响却在上扬,“一带一路”、亚投行、中欧关系大发展等等,均是体现。美中俄三国经济成长之增减与国际影响力之升降逆向发展态势,必然会成为国际战略家们观察2016年国际格局演变一个重要视角。
所幸,年底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在中美通力合作的引领下最终取得成功,这给2015年沉闷的国际政治吹进了一缕清风。它表明,无论国际政治如何演变,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仍将是谁也无法回避的最核心问题。但愿,在即将到来的2016年,各国能把在气候变化上的合作意愿和经验复制到其他广泛的经济、安全议题上。如此,这个世界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