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大平原面积排名?
1、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三大平原。
2、东北平原:广义上又称松辽平原,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大部分与内蒙古的一部分,分为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三部分。在三大平原中面积最大,达35万平方千米,被誉为“黑土地”。这里土地肥沃,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机械化程度高,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粮食产区与商品粮基地。
3、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地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市。分为海河平原、黄河平原、淮河平原三部分。处于我国腹地,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交通便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
4、长江中下游平原:中国三大平原之一,以长江相连。由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等部分组成。主要由长江冲积而成,经济发达,河网密布,交通便利,适合水稻等农作物生长,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98洪水是怎么决堤的?
长江发生1998年大洪水主要是气候异常、暴雨过大、河湖调蓄能力下降、削峰作用降低及水位抬高等原因造成的。
1998年长江中下游洪水位大大超过了1954年的实测水位,高洪水位形成的主要原因:
1998年分蓄洪量与1954年相比大量减小,1954年长江中下游分洪溃口总量达1023亿立方米,而1998年只有100亿立方米;
湖泊调蓄能力降低,建国以来,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面积减少约1万平方公里,洞庭湖、鄱阳湖因淤积围垦减少容积180亿立方米以上。
扩展资料
1998年洪水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严重。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军民奋勇抗洪,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大大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据各省统计,
农田受灾面积2229万公顷(3.34亿亩),成灾面积1378万公顷(2.07亿亩),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省(区)受灾最重。
洪水爆发是堵还是疏?堵住了再挖一个缺口,洪水会把河堤冲垮吗?
元·无名氏在《大战邳彤》中写道:“主公,便好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释义为敌军来了,就派将官率军抵挡,而隐含的意思是指遇事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那么,当洪水爆发时,是堵还是疏,也应该沉着冷静,因为这涉及到水利、气象等部门的科学决策,而绝不是直接拍脑门决定的。
我们都知道,洪水是由于暴雨、风暴潮、长时间连续降雨或急骤融冰化雪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迅猛上涨的水流现象。这样的水流具有峰高量大、破坏力极强的特点,往往会给沿岸地区的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其直意为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毁于一旦。很显然,一个小小的蚂蚁洞都有可能造成河堤或大坝被冲毁,而堵住的河堤如果贸然挖开一个缺口,会造成土层松动,在强大水流的冲刷下缺口不断扩大,最终导致河堤被冲水,洪水泛滥成灾。
我国是世界上河流和湖泊最多的国家之一,许多河流源远流长,湖泊星罗棋布,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就达1500多条,以长江和黄河为代表,而湖泊面积在2000平方千米以上的就有七八个,以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等调节性的淡水湖泊为代表。
洪水所发生的地区往往是降雨充沛、河湖密集的地区,而这一地区恰恰是人口稠密、工农业发大的区域,一旦发生水灾,其影响十分严重,因此洪水灾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而我国由于河湖众多,季风气候显著,每年的4~9月“一年一度”的梅雨自南向北移动,所到之处无不面临防洪的压力。
以长江中下游流域为例,在没有建设三峡工程之前,由于长江流域广,汇水面积大,夏季降水量较为集中雨量较大,而且长江中下游位于地势的三级阶梯上,地势低平、河道曲折,并且上游地区森林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淤塞河道,导致中下游地区出现“地上河”现象,因此历史上夏季的长江几乎是年年“水满为患”。
随着三峡工程的完工,其调解流域内水量的作用开始显现,即在雨量集中的夏季腾空库容防治中下游水量过大超过警戒线,而在枯水期蓄水做到“细水长流”,使得长江中下游终年水量较为平稳。同时随着一系列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地表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加强,以及中下游河道裁弯取直和河道疏浚工作的加强,长江水患已明显减少,为中下游地区地别是沿江地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以上,望采纳!原创内容,仅供学习!
题主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治理洪水是堵是疏要看情况的。我先举几个例子说明,后面提供一个小视频来说明洪水缺口被挖开问题。
中国古代故事里,尧时期,鲧采用水来土挡,“堵”的方法治理水患,然而9年时间收效甚微,最终被治罪。到舜时期,他的儿子被委以重任,采用疏的方法治理,重点疏通水道方便行洪,经过13年努力洪水得以汇入东海,大禹因成功治理水患而加冕。可见疏和堵在中国先民早期就实践过了。
古代最成功疏的方法治理水患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都江堰的分水工程“鱼嘴”,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外江位在西,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行洪;内江位在东,是人工引水总干渠。在枯水期,鱼嘴枯水期时四成流入外江,六成流入内江以保证农耕用水。洪水季节时,水位抬高漫过鱼嘴,六成水流直奔外江,四成流入内江,使灌区免受水淹,可见这个“疏”用得巧妙。
现代以来,最难决策的“堵”和“疏”的是1998年的长江大洪水。当时,荆江已超过国务院规定的分洪规定水位,当时有声音要求炸毁荆江大堤,分洪以保武汉。这是难以抉择,如果炸堤分洪,分洪区将化为泽国,40万人无家可归,并造成150亿元人民币的损失。而万一决口,武汉三镇将遭淹没,损失更难以估计。最终决策固守大提,保住了分洪区,也保住了武汉。这除了得益于我国水利专家和气象专家提供了科学依据,还有人民子弟兵的舍命保大提。可见“堵”也要有“底气”。
所以,就像水无定势一样,堵和疏并没有定势,要结合实际情况,疏堵有序才能治理洪水。
至于“洪水堵住了谁要是挖一个缺口,洪水会把河堤冲垮吗?”这个问题,下面这个视频太能解答题主的疑惑了,希望答主满意。
视频加载中...
科学视野,不同解读,欢迎点赞评论!
治水,最好的办法是疏而不是堵。连古人都懂得“川壅而溃,伤人必多”的道理。
李冰父子,在都江堰建设的水利工程,堪称古代治水的典范。它能够根据设立的飞沙堰和鲤鱼嘴,自动的分流和合拢不同季节对水的调节,对飞沙淤泥自动清理,我去过两次,对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多少人赞叹不已,李冰父子庙香火的兴盛,也说明了人们对他的崇拜和敬仰。
现在的长江三峡水库,也是兴利除弊水利工程典范,在洪水到来时,错峰调流,低水位时,蓄洪发电,解除了长江多少年的水患对下游的侵害。
这个伟大的工程,已经回答了对于洪水,是应该“堵”还是应该“疏”的问题。
、
八百里水泊梁山历史?
宋江起义活跃的水泊梁山,位于今天山东省西部地区。由于黄河泛滥,自汉代以来,黄河就不断发生溃堤决口,冲出河道的黄河水在山东四处泛滥,在山东西部低洼地带形成了许多湖泊。到北宋年间,形成了纵贯800余里的水泊梁山。这些湖泊中,芦苇纵横,港汊交错,为宋江等人的藏匿形成了天然的保护。
从历史资料记载来看,使得凉山县及其附近地区的确是一片面积巨大的水域,因为从五代到北宋末年,黄河曾经有三次大的决口事件,决口点就在滑县、郓城县、澶(属于濮阳市)、濮(属于濮阳市)等地,浩荡的黄河水汹涌而下,淹没了这一片是较为低洼的平原,有专家考证认为水域面积最大的时候,梁山泊曾与南边的巨野泽连成了一片,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巨大湖泊,湖岸方圆800里并不夸张,所以也就号称“八百里水泊梁山”了。

那么那个时候的水泊梁山的面积有多大呢?可能很多朋友都听说过“八百里洞庭湖”这句话,洞庭湖在最大的时候要比现在的青海湖还大,史料记载清朝乾隆年间是洞庭湖的面积还在6000平方公里以上,但现在已减少到只有2500平方公里左右。不过在更早的时期,洞庭湖被叫做云梦泽,最大时面积在4万平方公里以上,到了西周时期,面积仍然有2万平方公里左右,只是后来被长江及其支流携带的泥沙逐渐淤平,面积也越来越小了。
北宋年间的宋江起义,确有其事。但宋江起义在两宋年间的农民起义中,并不显眼,无论规模、影响、还是持续时间,都排不上号。
由于北宋末年宋徽宗的穷奢极欲,官僚腐败及天灾人祸,许多农民及渔民破产,这些破产的农民被迫走上了反抗北宋统治的道路。位于山东的宋江起义,这是其中的一支。
宋代农民起义
宋江起义活跃的水泊梁山,位于今天山东省西部地区。由于黄河泛滥,自汉代以来,黄河就不断发生溃堤决口,冲出河道的黄河水在山东四处泛滥,在山东西部低洼地带形成了许多湖泊。到北宋年间,形成了纵贯800余里的水泊梁山。这些湖泊中,芦苇纵横,港汊交错,为宋江等人的藏匿形成了天然的保护。
宋江率领起义军横行河朔、东京等地,宋朝官兵束手无策,“莫敢撄其锋”。直到几年后,松江部流窜至海州,被时任海州知州的张叔夜,招募了千名死士,设下埋伏,焚烧了宋江的船只,趁宋江军队军心大乱,趁机伏兵掩杀,将宋江彻底击败,宋江因此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