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些书法家生前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死后被人追捧?
我来推荐一位,这位书法家,连齐白石都想做他“门下走狗。”可见他有多牛!可他的一生真是一个大写的“惨”,有多惨?我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人生:
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四处帮闲,学富五车,六亲皆散,七年冤狱,八试不中举,九番自杀,十(实)堪嗟叹!
他就是徐渭。徐渭小时候的家境很好,天资聪颖让他少年天才名号闻名于世。但世事难料,徐渭立志科举入仕,连考8次都没中。无奈之下想着投身剿寇抗倭,希望借此完成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谁能想到,徐渭莫名其妙被卷入残酷的政党斗争,让他精神险些崩溃。考试不成,立业也失败了。据史料记载,感觉活不下去的徐渭连续自杀九次,每一次都十分血腥,偏偏还是死不了,整日疯疯癫癫,妻子红杏出墙,最终还杀死了自己的妻子,被判入狱服刑,后经过朋友相助才重获自由。
这一折腾,大半的人生就过去了,出狱后的徐渭已经53岁的年纪,处处坎坷的徐渭开始寄情于诗文书画戏曲之中。在他那幅流传至今的旷世名作《墨葡萄图》中,他题款:“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笑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郁闷失意。
只有读懂徐渭的人生,或许才能读懂他的书法!徐渭书法无不透漏出一股癫狂之气,将人生的悲愤全部诉诸笔端。他用书作抒发震荡的心绪,激烈的情感,狂放的才情,洗刷胸中之郁气,这与其晚年“乐难顿段,得乐时零碎乐些;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之悲愤、压抑、无奈的心境相合,故见情见性,真挚感人。徐渭的书法和明代早期书坛沉闷的气氛对比显得格外突出,他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喜欢,自己认为“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
可是,人生的厄运并没有远离他,徐渭生活过得极为潦倒贫困,以卖字画为生却经常揭不开锅。晚年乡居的日子里,徐渭越发厌恶富贵者与礼法之士,所交游的大都是过去的朋友和追随他的门生。他一生不置产业,钱财随手散尽,此时只得靠卖字画度日。但手头稍为宽裕,便不肯再作。倒是一班门生和晚辈的朋友或骗或抢,常常得到他的杰作。徐渭似乎特别嗜蟹,许多题画诗记载了朋友们用活蟹来换他画蟹的经过。据记载,他死的时候身边一个人都没有,只有一条狗与他相伴,床上甚至没有一张席子,门外,是那副流传千古的对联:
“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很多人到现在可能都不认识孙过庭。今天小编继续介绍介绍。
学书法不知道《书谱》怎么行?学《书谱》不了解孙过庭怎么行?
孙过庭,祖籍浙江杭州富阳,出生地河南开封陈留。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孙过庭铁粉米芾同志骂遍唐朝所有书法家,唯独对孙过庭佩服至极,谓之曰:“唐草无出其右者”!
孙过庭出生在河南陈留的一户贫困家庭。儿时天资聪慧,然家里贫穷无法供其读书。14岁那年,偶然看到王羲之书法,开始爱上并自学书法。
及成年,去军队服役,也就是所谓的从军。在军队里服役20多年,也就混了个团级干部,寂寂无名。但是,对书法一直没有停滞探索的脚步。
在军队里结识了初唐大才子陈子昂,二人成了好基友。
40岁那年,孙过庭的才气在朋友圈里已经声名鹊起,终于引起了当朝皇上的重视,皇上打算接见并重用他。
然天终不遂人愿。由于受到太子派系斗争的影响,被人参了一本,差点掉了脑袋。终于被罢免回了老家陈留。
40岁的孙过庭,在家里养活不了一家老少,只好独自卷铺盖到副都洛阳卖字为生。由于没钱,只好在洛阳租了一间植业里之客舍,也就是个小旅馆歇脚。
毕竟孙过庭同志字写得好,白天去学校给学生们上上课教教书法,勉强可以糊口。
可是,作为书法老师没有教材怎么办?于是在43岁那年开始着手起草书法教材草书《千字文》、《景福殿赋》。
45岁那年,偶得风寒,无钱医治,终拖成大病。孙过庭自感来日无多,于是匆匆起草书法理论教材《书谱》。本来打算完成《书谱》上下册的。然天妒英才,刚刚完成《书谱》上册就去世了。
当时打电话,不不,写信给好基友陈子昂同志,从首都长安过来料理后事。
陈子昂同志为孙过庭写了墓志铭。作《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和《魏率府孙录事文》,说“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把孙过庭比为三国时的大书家钟繇。
然后陈子昂把《书谱》草稿带回了长安城,发到朋友圈,终于孙过庭同志在去逝后,《书谱》在上流社会传播。
宋代的米芾虽然对前代书家颇为苛刻,对孙过庭的草书却心悦诚服。他说:“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后人见到的王羲之真迹可能都是孙过庭临摹的。怎么样?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直到今天,《书谱》仍然是书法爱好者学习草书入门的最佳法帖。
孙过庭,在世贫困潦倒,去逝后才被后人所推崇。一代大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名至实归。
最著名要算是明代书画诗文大家徐渭(1521-1593年),艰难困苦造就了徐渭独具一格的书法绘画艺术风格。
他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其草书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磅礴感,笔法结体敢于打破传统书法规则,十分狂野,又独具风神,狂而不乱,章法节奏把握得很到位,笔法诡异多变,作品令人叫绝,百看不厌。受到后世的追捧和喜欢。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法等各方面都很深造诣,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他还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
在徐渭一生的苦难历程中,基本过着所愿不遂的日子。他一心想光宗耀,考取功名,而偏偏又八试不第,满腹经纶无处施展。
徐渭有报国之志,早年曾在绍兴直接参与抗倭,但一直得不到重用。徐渭一身傲骨,最鄙视权贵,痛恨奸臣严嵩。
但好不容易受到东南沿海御史总督胡宗宪的器重。后胡宗宪受严嵩诬陷被捕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之下自杀九次,甚至用三寸铁钉钉入耳内自杀,血流满面而未死……
后来,又因疑继妻张氏不贞,将其杀死,度过了七年的牢狱生囚七年后,得张元忭等好友救助。
晚年贫病交加,几乎从不出门,凄凉至极,最后在自命"几间东倒西斜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凄凉境况中,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去世,年七十三 。死时床上连一个破烂被子都没有,身边只有一只家犬陪伴。
在徐渭去世不久,明代文学公安派领袖人物袁宏道,在友人陶望龄家酒后偶然的翻阅一本破旧的诗文,不由拍案叫绝,惊问友人此人是古人还是今人,友人说"此乃吾同乡徐文长"
此后,袁宏道不遗余力四处搜集徐渭文稿,书法,并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小传《徐文长传》。并耗费资产出版《徐文长全集》,研究徐渭,大力宣扬徐渭。
袁宏道认为徐渭的诗画书法“一扫近代芜秽之气,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不论书法论书神,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
正是因为袁宏道的大力推荐个研究,深受其影响,私淑拜其门下的后来者不可胜数。著名的有八大山人朱耷, 有情愿做“徐青藤门下牛马走”的郑板桥。还有我们熟悉艺术大师齐白石在提到徐渭时曾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这是袁宏道推介的功劳,这更是徐渭以他独特的艺术魅力叩开了后代大师的心悟之门。
古代女人为什么要缠足,真是一种摧残?
摧残?除去古代男权思想之外,可以从现代女性角度去看分析
大家都知道,绝大部分都市女郎,都会有这么一种鞋子。这鞋子呢,头尖尖的,鞋跟高高的,十多厘米有些夸张,七八厘米完全没有问题。穿这种鞋子,站立时问题不大,这个走动时候,也就脚尖着力吧……
想一想,这么玩舒服么?可人家女孩子乐此不彼,就这么穿
穿高跟鞋和古代女子缠足,某些方面异曲同工,都是为了美
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不过以前人更狠,直接从身体上改变,今天从装备上去加成。其实今天女孩子也狠,比如亚洲四大邪术中的韩国整容术,较之早年女子缠足,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据说,韩国人结婚,生下的娃既不像妈妈,也不像爸爸……
古代女子缠足,其实都是有条件的士族富绅家庭干的,女人在家都是有人伺候的,只要美就行
什么是美呢?外貌没办法,毕竟是古代,不是现代韩国。但是,在体型上,在性格上,还是可以塑造的,娇弱、乖巧……古书上记载了一个美之极致,这个美人上床下床,都得人抱,从前厅到后院,那得坐轿
寻常乡下人,女人得顶半边天,洗衣做饭,下地干活,样样都得干,如此,谁去缠足?
女子缠足从宋朝起源延续到清朝,这个存在近千年的审美陋习令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可悲可叹,带给这些女子的无疑是多方面的摧残。
身体伤害
大部分裹小脚的女子,基本上是从小到大,甚至一生,双脚都被紧紧缠绕,现在我们练个瑜伽拉拉筋都坚持不到一分钟,下个一字马可以叫得整栋楼的听见。
而这些古代女子却要靠捆绑来限制正常的骨骼发育生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得经受怎样的折磨啊?
看到她们当时的鞋子,再看了看自己的大脚丫,对于一个特别怕疼的我来说,想想这后背都是凉凉的。
心理伤害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了追求美而牺牲一下很常见。可是如果是被迫牺牲就很难受了,要知道古代女子缠足是从四五岁就开始,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四五岁,那时候在田野里撒欢,自由地奔跑就是最快乐的事情,爸爸妈妈去赶集带回来一根棒棒糖就开心一整天。
那是最好的童年时光。
而这些女子却没办法奔跑,连走路都是带着疼痛的,更别提给自己裹上双脚的是自己本应该最亲最信赖的家人,对于幼小的心灵来说是多大的阴影?
人格碾压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为什么古代女子要缠足,让脚一直保持这么小的形态?据研究缠足起自宋朝官僚贵族阶层等宋朝上层社会,说是因为脚太小,走路不稳而产生了一种极拘谨纤婉的步态,使整个身躯形成弱不禁风,摇摇欲倒,以产生楚楚可怜的感觉。
当时的公主普遍缠足,后来越来越多的上层社会女子为了稳固地位而裹脚,慢慢形成一种风俗。
所以简单来说这样的伤害只是为了迎合当时男人的审美,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性欲,滋生出其"在性的理想上最高度的诡密。"
在现在这个男女平等的时代,我们无法追究当时女性的人格受到多大的侮辱,但是从缠足的原因就让人悲愤不已,为之不平。
古代女人要裹脚的原因:
因为儿童时期的脚掌柔韧度较好,比起成年时期更容易掌握裹成的形状。“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其实这个和裹脚有这相同的原因,都是为了取悦古代男人。
相传,最初的裹脚还是来自于李煜,因为李煜再一次君臣同乐的时候,迷上了一种舞蹈,这种舞蹈呢,对女子的身体有求及其的高!不仅要身材纤细,还要脚曲做新月状。从此,南塘后宫中开始风靡起来裹脚之风。
明清时代的文人有许多咏小脚的浓词艳句,如“瘦欲无形,越看越生怜惜”,“柔若无骨,愈亲愈耐抚摩”,可见但是的社会风气的不堪程度。
古代女人裹脚得到由来:
中国古代女人裹脚的由来,其实裹脚就是缠足,女子缠足则是中国古代所特有的现象。所以,过去西洋人视中国人为“东亚病夫”的时候,总以中国女人的小脚作为中国愚昧、落后的象征。一起来看看中国古代女人裹脚的由来。
在中华性文化博物馆,展示了一个陶器叫“不倒翁”,实际上这是缠足女子的专用溺器。缠足幼女双脚疼痛难忍,不能下地,白天有家人搀扶,夜间小便只有用这种溺器了。它的重心很低,放在床上不易打翻,故名“不倒翁”由此也可见缠足幼女的痛苦。
从1600年开始,虽然有各种运动试图废除这项传统,但裹小脚直到20世纪初才消失。
灿烂的中华艺术文化中,清代乐舞的发展,形成了怎样的文化结晶?
清代乐舞起源于宋、元、明朝的宫廷队舞,传承了上世纪队舞舞蹈形式而来的。清代的乐舞有两大类:
一、佾舞,也叫佾者、列也,是宫廷乐舞行列的称号。佾舞在清代主要用来祭祀神灵时之用,其中又分文舞和武舞。
二、队舞,清代队舞主要用干宫廷宴飨、传统庆典之类的欢庆场面,定名为《庆隆舞》,《庆隆舞》系满族传统舞蹈,入宫后用于皇帝宴飨巡酒之用,其中又分为《扬烈舞》和《喜起舞》两部分组成。表演者扮成野兽,戴丑面具,有的扮猎人,象野兽般追逐狂舞,场面狂欢热烈。《喜起舞》是以双人舞为单元的集体舞,另有歌者,器乐伴奏,人数众多,用干皇帝寿宴庆典,迎宾等场面。
清宫宴乐舞蹈不只限于上述队舞,还包括八部兄弟民族及外国乐舞(朝鲜国排、蒙古乐、回部乐、番子乐、缅甸国乐、安南乐等)。这些以民族、地方、国名为部乐名称的乐舞,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而且犹如唐代宫廷《九部舞》、《十部舞》一样,宣扬了国力的强盛,客观上起到各种舞蹈艺术互相交流的作用。
晚清宫舞蹈出现了维新倾向,共代表人物是裕容龄。其女满族人,自幼喜爱舞蹈,12岁就跟随出任日本公使的父亲来到日本,学会了日本古典《鹤龟舞》及其他民间舞。后又随父至法国,学习西洋芭蕾,并在美国著名舞蹈艺术家依莎多娜.邓肯的直接指导下,研习舞蹈艺术,在巴黎公演《希腊舞》、《玫瑰与蝴蝶》等,取得了更大成功。20岁随父回国后又随父母入宫,成了慈禧太后的御前宫女。在宫中接触了中国传统舞蹈,先后编导了《扇子舞》、《荷花仙子舞》、《观音舞》等十余首舞蹈曲目。这些舞蹈曲目新颖、动作奔放、技艺纯熟,轰动了整个宫廷,奠定了清代舞蹈艺术走向繁荣昌盛。同时她也成了
我国学习西方芭蕾和现代舞的第一人。
由于清朝代表人物吸收了外番、西洋的音乐舞蹈风挌,起到中外舞蹈艺术相互交流、促进了清代乐舞的传承与发展,在继承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以及丰富人类音乐舞蹈艺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考证史实资科尚少,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朋友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