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有哪些不分男女老幼全部上战场战至最后一人的事情?
想来想去也只有蒋介石说过的这句话:人不分男女老幼 地不分南北西东 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原句:总之,政府对于卢沟桥事件,已确定始终一贯的方针和立场,且必以全力固守这个立场,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
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亦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在此安危绝续之交,唯赖举国一致,服从纪律,严守秩序。希望各位回到各地,将此意转达于社会,俾咸能明了局势,效忠国家,这是兄弟所恳切期待的。
事件背景
1937年7月7日22时,日军在距北平十余公里的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并诡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发动进攻,是为全面侵华战争开端;驻守的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官兵奋起抵抗,打响全民族抗战第一枪。
至此,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史称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著名的“最后关头”演说和严正声明,指出“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蒋介石庐山抗战讲话发表
7月31日中午,蒋介石夫妇邀请胡适、梅贻琦、张伯苓、陶希圣、陈布雷一起吃饭。蒋介石告知决定作战。说可支持六个月。张伯苓附和。胡适心存忧虑,未作表态。
据《胡适的日记》记载,临别时,胡适对蒋介石说:“外交路线不可断,外交事应寻高宗武一谈,此人能负责任,并有见识。”胡适忧郁写道:“我们此时要做的事等于造一件奇迹,其难无比,虽未必能成,略尽心力而已。”
高宗武,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后牵线汪精卫,一起投降了日本,任伪南京政府外交部长。高宗武、胡适、陶希圣、梅思平等人当时都属于低调俱乐部,常在高宗武家中举行活动,他们的论调是投降主义,认为中日正式开战,打不了三个月中国就要垮。
国民党内部也有人坚决反对他们,孙科听到低调俱乐部的活动很冲动,说可以把他们抓起来。但不少人不同意说,“孙先生,不能这样做,像世界有名的胡适,抓起来是不好的。”
这些情况胡适蒙在鼓里。7月31日,他从蒋宅归来给好友中国驻苏大使蒋廷黻写了一封信,谈对时局的看法。说“苏俄预备了这么久,还不能不以避战为外交方针,何况我们这个国家呢?
但事势虽如此,其中有一点重要区别:苏俄可以有避战的资格,而我们没有避战的资格。苏俄所以能避战,第一因为对外有抵抗力量,第二因为对内能有控制的力量,我们这两件都没有。……”
胡适的思想引起国民党高层的多方关注。钱昌照特向外交部建议胡适去欧美解释我国的抗日政策,他不可能在外国人面前讲投降。得到了蒋介石的同意。
7月31日晚,蒋介石公开发表《告抗战全军将士书》,称:“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宣布了7月17日庐山谈话会的基本思想。直至7月31日,蒋介石才最终决定放弃谈判全力对日作战。
不久,蒋介石约见胡适对他说,“你是懂得政策的,无须我多讲。”胡适欣然同意以特使身份出国,钱端升和周鲠生随行。胡适到了美国,负起蒋介石的使命,只得放弃他的低调,和高宗武、汪精卫等分道扬镳。
1937年7月庐山抗日座谈会,梁寒操寓仙岩饭店,偶集联句:一叶荣枯视天下,此山不语看中原。妙绝!
新会女儿香不香,油盐酱醋拌生姜。
历史上有很多名将守城战都有类似的例子,比如张巡,比如史可法,那些著名的和不著名的,全城的男女老幼为了保护家园不被侵略而作出的牺牲,尽管很多都不懂什么大义。为什么我着重说新会城?因为我至今也不明白,当时的新会人是怎么想的。
李自成兵败之后,满清入关。南明只能在满清八旗子弟不适应的南方默默的积蓄力量,以图收复汉人河山。其时有名将李定国,率军东征,收复大量失地,眼看南方光复,北伐在望,途径新会,遭遇鞑子和满城汉人的顽强抵抗。
李定国大兵围城,新会男女老幼齐上阵,帮鞑子守城,鞑子突围无望,死守城池而缺粮。新会人献粮解围,奈何围城日久,粮不足而吃人。新会人选出老弱病残以冲军粮,鞑子嫌此肉不好吃,新会人便朝年轻女子下了手。天天有娇嫩的少女被下锅,若是不喜欢煮的,还有片下来的肉,拌着葱姜蒜,蘸酱吃。直到鞑子援军来到,新会城中再无女儿家。李定国徒呼奈何,决定退兵。至此,南明再无北伐希望。为缓解满汉矛盾,树立拥清榜样,满清大肆封赏新会人,时人再遇新会人,便有讽刺:新会女儿香不香,油盐酱醋拌生姜。
这个事情不知道算不算符合你的要求。可到了现在我还是不明白。满清入关才多久?要跪舔成什么样才能作出这样的事来?国仇家恨,都不如要赌来的那个前程?
现在网上很多人都说这个事情是谣言,没证据。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看到有诗曰:
可怜窈窕三罗敷,肌如冰雪颜如荼。再拜乞充军庖厨,解妆请代姑与夫。
妾尚年少甘且脆,姑与夫老肉不如,请军先割妾膏腴,味香不负君刀俎。
食之若厌饶,愿还妾头颅,姑老夫无子,妾命敢踟蹰。
提问的内容是指全员上战场,并战至最后一人的例子。评论区现有答案均不准确。列宁格勒保卫战既没有全民上阵(战前与战争过程中,苏联都组织疏散了城内的平民伤员),且获得了胜利。南明的扬州保卫战也不是全员上阵的,其他以抗战国军为例,更离谱。这里说两个,都发生在古代奴隶制社会的欧洲,古罗马时代。一是第三次迦太基战争中的迦太基城市保卫战,古罗马军队围攻当时的迦太基古城,全城人口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投入最后死战。最终失败城陷国灭,国家和人民也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二是古第二以色列王国的马萨达要塞保卫战。还是古罗马时代,当时以色列地区的人民为反抗罗马暴政,起义成功后后再次建立王国,罗马出兵反攻,历经苦战,镇压了大部。以色列王国残余力量全部退入当年极其易守难攻的绝壁坚城-马萨达要塞。罗马军队围攻数年,终于陷落。要塞内无分男女老弱,全部战死或自尽!罗马人连一个活口都没找到。数千年过去,现代以色列国重新崛起,马萨达要塞遗址成为国家历史名胜和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基地。以色列每年的国防军新兵入役仪式内容之一,就是在遗址旁宣誓:牢记苦难历史,矢志保家卫国。
襄阳城破郭靖夫妇竭力奋战,为何不见东邪黄药师的踪影?
一守襄阳,郭靖小胜,因成吉思汗病重而止。
二守襄阳,郭靖居功至伟,杨过初露锋芒。
三守襄阳,黄药师布阵力挽狂澜,神雕侠侣出场一锤定音。
四守襄阳,书中一笔带过,无需多言,言必猜测。
综上,黄药师不愧侠之大者,影响郭靖的两段话,一段黄药师,一段洪七公。
因为那时黄药师早已仙去了。
《射雕英雄传》第一章,便说明了当时的年代是庆元五年,公元1200年:
光宗传到当今天子庆元皇帝手里,他在临安已坐了五年龙廷。
次年(公元1201年)郭靖出生,又过了两年(公元1203年),黄蓉出生。
而襄阳城破,史书记载是在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此时郭靖已是72岁高龄,而黄蓉也是70岁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郭靖黄蓉将大半生奉献给襄阳城,此时已是垂垂老矣。于是他们舍身殉国,让自己的儿孙继续抗元大业。
那么黄药师此时如果尚在人世,该是多少岁呢?我们可以算算黄药师比女儿黄蓉大多少岁。
新修版中梅超风曾提到黄药师的年纪:
这年快十五岁了,拜入师父门下已有三年多了,大师哥三十岁,大了我一倍。过了几天,我问曲师哥:“……师父不过大得你十来岁吧。”
此时曲灵风30岁,黄药师比曲灵风大十来岁,少说也有41岁了。
接着梅超风叙述道:
他不久就去了庆元府、临安府,再过两年,忽然娶了师母回来。
两年后,黄药师至少43岁,娶了黄蓉的母亲。就算黄蓉当年出生,那么黄药师也至少比黄蓉大了43岁。
上面说,襄阳城破时黄蓉70岁,黄药师至少113岁了,极有可能早已化为尘土。就算他没死,多半也生活不能自理,更遑论上阵杀敌?要知道,可不是人人都像张三丰一样。
我是梦露居士,欢迎关注我,为你解读金庸武侠。
郭靖一生为国为民,称之为郭大侠一点不为过。黄蓉也是自少年时,与郭靖相遇,相爱相守一生。最后,二人为了襄阳城而牺牲,结束了一生的宿命。
不过,有人奇怪郭靖与黄蓉夫妇最后一战,襄阳城失手,为何没有提及黄老邪前去营救呢?
首先,我想说黄老邪到底去没去,小说中并没有说过。也就是说,金庸没有明确表示黄老邪到底去没去。而根据自己的妄断,说他没有去,我觉得并不合理。
其次,如果没有去,那么应该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当时他已经不在人世了。黄老邪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里面,都算是一个主要人物。不过,在《神雕侠侣》里面他已经就是一个老人了。到襄阳城破时,他因年老而不在了,可能性最大。
最后,当然不能说完全否定其他的可能。比如当时并没有收到消息,因为战争本就很突然。或者年纪大了,根本没有能力前去了。这些可能性都很小,但不是没有可能。具体怎样,随大家想象吧。
我是雨天论娱乐,欢迎点赞关注!
古代历史上异族入侵时坚决抗击的英雄都是谁,他们有什么英勇事迹?
历史上有一人,在明朝灭亡后,仍然坚持抗清,死后,竟然因为其忠心可鉴,被清乾隆帝追谥为“忠正”,这样以抗清名将的身份而被清朝统治者追赠谥号的,可谓是世所罕见,这个人就是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
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史可法为崇祯元年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后转战平各地叛乱。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明福王(弘光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
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不投降,最后遇害,死后尸体不知下落。
后世仅以衣带冢来祭奠与他。
巾帼不让须眉——一代抗清女将秦良玉
秦良玉,明朝末年著名女将,被封为二品诰命夫人、历史上唯一一位作为王朝名将被单独立传记载到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巾帼英雄。
1、进京勤王
崇祯三年(1630年),清军大举进攻,永平四城失守,皇太极进围京都。秦良玉率兵奉诏勤王,并拿出家中的资产充作军饷。皇太极退兵后,秦良玉率兵回乡,而秦翼明就在京畿附近驻扎。
皇帝朱由检特意下诏表扬,并于平台召见秦良玉,赏赐秦良玉钱币牲畜酒水等,并赋诗来表彰秦良玉的功劳。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2、秦良玉巾帼不让须眉,曾率八千子弟兵血战辽东,重创清军。
3、1648年重病在身的秦良玉接到永历o6诏书,瞿然而起,拜伏受诏,不过秦良玉虽有报国之心,可惜重病在身,奉诏没几天就去世了。
抗清英雄,后世铭记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抗清名将还有:李定国、郑成功、张煌言,三人合称“南明三大柱石”等,此外,还有沐天波、何腾蛟 等 , 在国破的危难时刻,他们毅然亲赴国难,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千秋正气歌。坚决抗击清朝的抗清三公。
抗清三公指的是明末率领江阴十几万百姓抵抗清军的三位主要领袖: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
1645年江阴民众为了抵制清王朝,决定推举江阴典吏阎应元为领袖,誓死保卫江阴。后因为清军攻城81天才攻下江阴,故称之为江阴81天。
在这次江阴保卫战中,清军死了三王十八将。清朝端重亲王博洛、清朝敬谨亲王尼堪、清朝恭顺王孔有德;清朝二十四万精锐大军围城,一共死伤士兵有75000多人。江阴民众,守城八十一日,城内死97000多人,城外死伤75000多人。
阎应元,字丽亨,直隶通州人,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崇祯时期,任为江阴典史。打击盐枭,平定民乱,政绩比较好。任江阴典史时期(正科级),率六万军民,守卫孤城,抗击二十四万精锐清军,困守江阴八十一天,使清军前后损失了三王十八将,死75000多人。城破之时,江阴民众没有一个降者,幸存者仅老幼53人。阎应元被俘后坚决不向清朝统帅下跪,被刺穿胫骨,“血涌沸而仆”,却始终没有弯下膝盖,向敌人投降,最终惨遭杀害,英勇就义。 就义前写到:“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陈明遇(?—1645),明末浙江上虞人,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崇祯时期任江阴典史。 1645年,明朝灭亡之后,知县林之骥去职,新任江阴知县方亨准备投降清朝,布告全县剃发,学生许用等在明伦堂共同立誓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后江阴乡绅和民众设计擒拿方亨,陈明遇被推举为领袖,准备抗清。六月二十一日,清贝勒博洛命令刘良佐包围江阴城,七月初一,开始攻城。七月九日,陈明遇迎阎应元入城主持兵事,江阴民众孤军坚守江阴八十一日。城破后,全家男女四十三人自焚而死。陈明遇后持刀与清军作殊死战争,英勇就义。
冯厚敦(?—1645),字培卿,金坛人,抗清英雄,民族英雄。崇祯时期任江阴训导,明末江阴义军在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的领导下擒杀江阴县令方亨、抗击二十四万清军于江阴县,奋战八十一日,后在清军二百多门火炮轰开城门后自缢殉节。
保家卫国,可歌可泣,与城皆亡,死的其所。
尘归尘,土归土,生于黄土,归于黄土,悲哉江阴,壮哉江阴。
后世将永世铭记。
抗辽英雄有岳飞、韩世忠。
抗清英雄比较多,名气最大的是郑成功,持续时间最长的也是郑成功,就不说了。这里着重说一下张煌言。张煌言抗清有功,但是为抗清立传一般都忘记了他。张煌言与岳飞、于谦号称“西湖三杰”,其主要功劳如下:
联郑抗清
1659年5月,郑成功率水陆大军在舟山会合了张煌言,入长江,开始向清军的进攻。在大军刚到长江口时,张煌言建议占领崇明全岛作为后方,可惜郑成功未采纳。张煌言到达观音门江面后,企盼郑成功从陆上会师进攻南京。但郑成功不大懂得兵贵神速的道理,3天后,郑成功才到达南京城下,此时从芜湖传来清军守将欲降义军的消息,郑成功要张煌言去芜湖受降收城,而不是集合攻打南京。不幸的是郑成功的大军却在南京城下战败,使郑成功、张煌言共同创造的大好抗清局面功败垂成。
独立抗清
1663年10月,清军攻占金门和厦门,沿海地区只剩下张煌言这一支弱军,屹立临门。清廷招降他,他严词拒绝,称“执事为新朝佐命,仆为明室孤臣,时地不同,志趣亦异。功名富贵既付之浮云,成败利钝亦听天之命。宁为文文山(即文天祥),决不为许仲平(即南宋末降元之许衡);若为刘处士(即南宋末降元之刘秉忠),何不为陆丞相(即陆秀夫)乎?”1664年,他解散义军,让他们赴各地暂避,而自己则带数人隐居,以等待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