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刚是怎么火起来的?
火是说流量么,李确实在宣传国粹方面不遗余力,国家一级演员算是肯定了。最近一个小孩唱红了梨花颂,让很多人认识了京剧的魅力,李也唱过这首,同样的戏,让小孩唱火了。
有人说京剧靠的是沉淀,李另辟蹊径的新唱发,很多人觉得差了韵味。或许真有,比如那个小孩李素丽名家培育,一下子就火了。
最近还看到李曾经代表了梅派,这种说辞伤了梅家的心,后来有道歉,我不说是为了吵作。至少梅派的京剧,不是李可以代表的,韵味不一样,情感也不一样。
还是梨花颂,梅玖保先生却能演绎出可歌可泣,其他的只能在声线上做出褒奖了。还是那句话,京剧不是三两天就会的,演绎你有天赋或许真能成事。李还年轻,火是必然的。
最后说一下,李玉刚让更多的人知道京剧,宣传京剧的初衷已经做到了,就值得被人欣赏。
古色古香中最让人难忘的歌喉,非李玉刚莫属,《新贵妃醉酒》这首歌被他唱得韵律十足。
明明是个大男人,硬是唱出了女子的柔和,并且一点都没有听出来。
你说牛不牛逼?说起来,这李玉刚的走红,还是源于曾经非常火的一档节目《星光大道》。那时候的他当真是特立独行的存在。
那旖旎的神态,活脱脱一个女子,可没想到却是个男儿身,在这档节目中他拿了季冠军。
再后来他在悉尼、北京开了演唱会,更是在全球巡演了。
可以说,他是典型靠作品而走红的人,并且是截然不同风格的,融合了东方的戏曲元素又加入了歌剧元素,让原本听起来绝不可能成为通俗歌曲的两种元素,变得让人可以接受。
不得不承认这位叫做李玉刚的人,有点本事。
明明是07年的歌,可放到现在听还依然不过时,虽然说作曲和作词都另有其人,只是若是没有李玉刚的演唱,恐怕到现在我们也没办法听到这样特别的歌曲。
另外他的作品《逐梦令》更是由周杰伦作曲,方文山填词。可见连偏好中国风的方文山都对他偏爱有加。
走红,源于他自己特殊的气质,更是李玉刚敢打破一个个看似不可能被演绎出来的艺术,他的双声唱法,十分少有。
他有些作品当中有着不同于当下的通俗艺术感,这也让他的“嗓子”变得韵味十足。
而毫无背景出身的他,一路努力直到在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也曾是个多次登上春晚的艺人。这和他的天才是分不开的。
特立独行的人,不是天才就是疯子,显然,这一位是货真价实的艺术天才。
(独狼映画编辑部:田野)
张云雷因为调侃京剧名家被批,你认为该不该?
相声艺术是一门离不开调侃的艺术,但是要找对调侃的对象。候宝林大师的段子《关公战秦琼》调侃的是反动军阀,反面人物,即讽刺了反面人物的无知,又歌颂了旧社会老艺人们的智慧。侯宝林大师的《改行》,《夜行记》《买佛龛》《假行家》等等名段子都使用了讽刺挖苦调侃的艺术手段,但他选对了对象,艺木效果相当的好。候大师的相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提高了大众的艺术品位,使人们津津乐道。
京剧艺术是一门很深奥的艺术,各流派都有自己独到的风格而被大众所喜爱。如某一流派被调侃被贬低,广大的戏迷是不能接受的。
做艺先做人,用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是不高尚的。
相声演员张云雷用低俗语言亵渎艺术家,跟公序良俗过不去,口中没有底线,心中没有敬畏,当然应该被批。
然而张云雷为什么调侃京剧名家的问题,首先要弄清一个事实真相,那就是张云雷所表演的相声原文是什么?众所周知,语言类的表演都要脚本,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就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德云社提供的相声文本有调侃京剧名家的台词,那是相声文本出了问题。张云雷只是按照台词文本进行表演,在表演之即便是有即兴发挥,也只是增加了肢体和表情动作,但并未超出台词文本范围,那这个责任就不能只凭视频来断张云雷有意调侃京剧名家。这种锅至少不应该由张云雷一个人来背。该被批应该有台词文本的创作人和负责德云社相声台词文本把关的人。这就好像是工厂生产某种产品,工人完全按设计要求来生产,但产品出了设计缺陷,这个责任应该由设人和批准产品投产的人来承担,而不是由生产车间里操作机器的工人来承担。
二是相声文本没有调侃京剧名家的台词,是张云雷临时发挥,有意加进去的。相声用笑话、滑稽地问答、说唱等引起观众发笑的一种曲艺形式,一些名家在表演的时候,常常会超出文本,即兴发挥,以赢得更多的笑声和掌声。如果张云雷表演时为了迎合观众,搏得观众一笑,赢得更多的“粉丝”和“流量”,有意临时加了调侃京剧名家的低俗台词,用言语轻佻侮辱异性和已故艺术家,那就不应该,这件事应该被批。
据说,以前郭德纲、岳云鹏也说过这个段子,为什么他们说时就没问题,张云雷与杨九郎早前演出时就出问题了呢?想到张云雷以前有过前科,演出时曾调侃“慰安”、“汶川地震”等事件,受到文化部门深度调查,德云社曾表态暂停张云雷演艺工作,张云雷当时也公开道歉。如今又有人翻出了这档子事,难怪人民日报客户端APP说他“曾经道歉一再挑战底线,这样的人至今仍不思悔改?”
那么“艺德”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相声圈与娱乐圈是不是应该全方位的反思?
年少轻狂,谁没有过?那么多的作品中有几句过格的言语,指出来,引起他的自省自然是应该,也有利于其成长。但我观有些人借机上纲上线恶言相向,这就太不该了。倒让我想起了文革时的大字报。若此风漫延,恐非福是祸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