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重︱最后二十年:吴湖帆与毛泽东的交往片段
“正恐天昏地黑间”
1948年11月,张大千在北平期间,北平艺坛人士多有评其为“南张北溥”之南方巨匠。张大千谦虚不受,而倡议改为“南吴北溥”。是年冬天,张大千最后一次离开北平时,曾对琉璃厂集粹山房经理周殿侯说:“中国当代文人画家只有两个半,一个是溥儒,一个是吴湖帆,半个是谢稚柳。”也就在这一年的夏日,吴湖帆和溥儒、张大千为陆丹林合作《秋林高士图》,冒广生为之跋云:“南张北溥东吴倩,鼎足声名世所钦。”另外,在壬午(1942)岁端阳,于非闇为吴湖帆在辛未(1931)夏所临李流芳《山水图》第八开对开题跋,云:“南吴北溥世誉,大千并此三元。时论称张大千、溥心畬画为‘南张北溥’,称湖帆则曰‘南吴北溥’,合而誉之,则称‘山水三鼎甲’。”此时业已形成的画坛新局面,很快便在接下来的政权交替中遭受破灭:张大千远走海外,溥儒渡台鬻画,而吴湖帆依然选择留在上海。
1949年解放战争临近结束时,吴湖帆极为关注时事,常以打油诗或画上题识来纪实,如5月25日解放军进入上海,为作《五月廿五日解放军入市》:“炮声刺耳十三天,日事仓皇忧计煎。大难已过去八九,人心定自早安眠。 恶意宣传历绪纷,私非莫敢释疑闻,且看实事心当许,真是人民解放军。”是年立夏后七日,吴湖帆曾为黄仲明作《墨竹图》扇面,并有约易帜后为书另面,题云:“己丑立夏后七日,弥天阴雨,遥闻隆隆若雷声,断续不辍者几尽日。仲明先生顾谈书画,论及祝枝山草书法,兴会之下乃学祝氏书法,写竹枝奉鉴,不知草木间尚含兵气否耶?”另面为《行书七言诗》:“微茫天气乍阴晴,节序清和令不行。春树万家嗟惨淡,洋场十里幻繁荣。常来好友无谈画,闲步私坊只道兵。夜雨潇潇人寂寂,惊眠忽起巨雷声。五月十三日,为仲明先生画竹扇,约以易帜后书,于后因录十九夜所作一律践约。”

吴湖帆,《墨竹图》,己丑(1949)

吴湖帆,《行书七言诗》,己丑(1949)
1949年,张大千最后一次逗留上海时,曾和吴湖帆、钱镜塘一起吃汤面,便有直接劝说吴湖帆离开大陆之事。此时的吴湖帆尚是一头雾水,与稍后的五十年代依然风光不断,艺术上突破此前的临仿古画阶段,且有开创相比,是否离开大陆,或许只在一念之间。
1949年12月6日,“山水三鼎甲”之一的张大千离开大陆,飞抵台湾新竹,随即赴台北。同月率家前往香港暂住。其间,吴湖帆接到张大千自港来信,告知他香港当地基本情况及海外书画行情,意嘱其移居香港。
此时的吴湖帆,已将所藏古书画整理装入樟木箱,共有二十四箱之多,以备特殊情况发生时撤离大陆。适姨表兄黄炎培来上海办事,工作之一便是向上海各界知名人士宣传中共政策,请他们留下来为新中国服务。在黄炎培的劝说下,吴湖帆遂打消了离开大陆的念头。据云,为防患于将来,吴湖帆依然决定让弟子王季迁带走所藏古书画中的十二箱。而这十二箱书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流遍于各大拍卖公司及相关博物馆机构。
吴湖帆后来的各种遭遇,至今让人常把他和张大千远走海外对比。甚而得出结论:张大千若留在大陆,遭遇亦必如吴湖帆一样,而吴湖帆应如张大千一般离开大陆。然而,纵观吴湖帆一生的政治情怀,是断然不会选择离开大陆的。最大的原因便是,吴湖帆在经历各种政治环境后,相信开明的政府势必重视有觉悟的人士。
“霎时锦绣江山出”
1949春天,吴湖帆作《峒关蒲雪图》,为其艺术生涯中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并有调倚《玉楼春》为题,以示对未来的憧憬之情。画题云:“唐人画几无真迹,绢八百年将失魄。幸有《峒关蒲雪图》,香光传写杨昇笔。 漫施朱粉堆金碧,枫叶芦花秋瑟瑟。正恐天昏地黑间,霎时锦绣江山出。”紧接着应和此景的,则如是年7月7日《马衡日记》(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3月)所记:
吴湖帆致书郭沫若,愿以所藏文物十余种捐献政府,郭以原书送高教会。冶秋以电话见询,余谓识其人并知此事。盖湖帆收得无款山水一开,审知为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之前段,骑缝印章各占其半。余前年在沪,与徐森玉往说之,劝其让与故宫,俾与所藏此卷复合。湖帆谓俟政治清明,当将一切财产献与政府。初以为搪塞之辞,不甚信之。湖帆见余怀疑,乃略露其子不肖之状。今果实践前言,是真出之诚意也。

吴湖帆,《峒关蒲雪》,己丑(1949)
也是在这一年,范烟桥因担任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开始着手征集文物,他竭力游说主政者建立苏州博物馆,并劝吴湖帆将其所藏《清代七十二把状元书箑册》捐于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吴湖帆慨然允之,并语重心长地叮嘱工作人员继续搜集,以集满百十二把为快。稍后的1953年春天,吴湖帆参照珠穆拉玛峰山照片作《珠穆拉玛峰图》,题云:“此为世界第一高峰,在二万尺以上,悬结冰层成河。不但无人画过,恐舍此亦他山所未有也。”可以看出,吴湖帆对新生活是予以强烈响应和支持的。
1953年七月初二日(8月11日),时值吴湖帆六十寿辰,“中兴之谱”之《梅景画笈》第二册由梅景书屋刊印,体例编排均与第一册相似,收入吴湖帆自甲申(1944)年至癸巳(1953)年所创作的五十幅作品,正是他从“正恐天昏地黑间”至“霎时锦绣江山出”这一阶段的集中体现。这一年的冬天,吴湖帆开始创作《江山如此多娇》册(十二开),直至第二年方才完成。这是迄今为止所见最为精彩、宏大的吴湖帆作品。其宏大不是因为尺幅之大,而是内中涵盖了吴湖帆所惯用的各种绘画风格。既有他早年欢喜的董其昌、“四王”,又有由此而上的“元四家”,再有他欢喜的具有北宗风格的“明四家”,更有后来上追的李郭遗风,间杂他欢喜的赵大年、米家云山,甚而有我们想象不到的“北极冰山”的独特风貌,可谓集大成之作。

吴湖帆,《北极冰山》,癸巳(1953)
还是这一年,吴湖帆将《佞宋词痕》五卷、夫人潘静淑遗作《绿草词》一卷、《佞宋词痕外篇和小山词》一卷,合为一册,依据吴氏手迹影印出版,由钱君匋主其事。王謇所为序中,赞其夫妇“合归来堂鸥波馆寒山千尺雪为一冶者”。吴湖帆陆续将此词集赠于江西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足见其重视。不仅如此,吴湖帆还在准备十年后的七十大寿时的重订计划。吴湖帆委托叶恭绰请周恩来总理将新出版的《佞宋词痕》转赠毛泽东主席一套。不久后,吴湖帆收到毛主席派人送来的诗词手稿影印本作为回赠。在词集中,吴湖帆有词和毛主席《沁园春·雪》原韵:
动地银翻,弥天色变,满空絮飘。正朔风凛凛,黄尘漠漠;黧云黮黮,白浪滔滔。起伏重冈,参差烟树,一望无垠孰等高。临此景,叹国殇冷落,山鬼妖娆。玉人顾盼生娇,看部曲弓刀尽出腰。向阴山踏月,角吹寒夜;长城饮马,歌续离骚。五岳纵横,江河南北,双贯中原一箭雕。春霁后,又花开花谢,暮暮朝朝。
在此前二年的1951年,吴湖帆长子吴孟欧因涉政治事宜在苏州伏法,吴湖帆曾通过黄炎培找到周恩来总理向毛主席调解,因而免去死刑。惜此消息传达上海再传至苏州时,已为时晚矣。
《佞宋词痕》出版的第二年,吴湖帆请吴朴堂为刻晏小山词句“画屏闲展吴山翠”,以示自家画风的形成。也就是这一年,吴湖帆将其所藏黄公望《剩山图》和无用师卷本的《富春山居图》合成一卷而通临之。是卷与次年(1955)初夏费二月之久所拟仿黄公望《浮峦暖翠图》卷,是吴湖帆自《江山如此多娇》册后的最后二大杰构,可谓毕其功于一役矣。
而这最能代表吴湖帆成熟风格的巨构也仅止步于此时。稍后的各种政治运动打乱了吴湖帆的思绪,也打断了他的“锦绣江山”。
1956年6月1日,此前叶恭绰与陈半丁等人提出“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成立中国画院”的建议,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是日由周恩来总理主持的最高国务院会议上,通过了文化部关于在北京与上海两地各建立一所中国画院的方案。因为有徐平羽和赖少其在,周恩来指定上海先办。8月3日,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约是时,画院各画师就院长、副院长及画师人选提名。至9月10日(八月初八日),上海中国画院发布筹备委员会时期院长、副院长、院务委员会以及行政工作人员名单草案。院长即为吴湖帆,副院长为:赖少其(建议任命为第一副院长)、傅抱石(建议任命为第二副院长)、贺天健(建议任命为第三副院长)、潘天寿(建议任命为第四副院长)。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一致通过《上海中国画院实施方案》(草案),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副院长与院务委员会委员名单以及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助理画师及老年画师名单。

上海中国画院筹建时期领导名单,时吴湖帆为院长
在为筹备画院成立而举办的书画展览会上,吴湖帆的作品被放在突出位置,并应约作《东风第一枝》,以贺画院成立:
京国多欢,湖山并霁,信回大地春暖。百家赌唱争鸣,众香紫深红浅。迷天芳草,总一例、东风吹软。敞绣椽、绿树高安,仿佛认巢莺燕。 频放出、创时手眼。还省识、道同真面。好将暗柳明花,共归画屏翠苑。丹青重引,系断续、千秋一线。更细谐、旧羽新宫,合是太平长见。
此时,吴湖帆精心绘制了一幅四尺整张山水赠予毛主席。画中界画亭台楼阁由俞子才用真金描填,网巾水纹及波涛由陆俨少描绘,并由吴湖帆题赠毛主席,准备装裱后送往北京,因稍后的政治运动而作罢。后吴湖帆将题款裁去而重新装裱。款中仅剩下“绝壁过云开锦绣,疏松隔水奏笙簧”这类赞颂之词。

吴湖帆、陆俨少、俞子才,《绝壁过云》,丙申(1956)
是年10月25日,中国美术协会上海分会、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联合举办“宋元明清名画展览会”,共展出一百一十四件(文管会十四件,私人收藏一百件),吴湖帆有宁宗皇后杨姓《樱桃黄鹂图册》、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残卷等诸多藏品参展。这可能也是吴湖帆所藏黄公望《剩山图》卷最后一次以私人藏品名义向公众展出。
同在这一年,吴湖帆就读草桥中学时的老师袁俶畬去北京面谒毛主席,托吴湖帆作扇面一帧作为礼物。毛主席向袁俶畬询问了吴湖帆的情况,当即请来人带回“一口钟”大衣,回赠吴湖帆。继而毛主席又派人送来五百元作为润格。这在1956年十二月十八日黄炎培致吴湖帆信中有提及——
湖帆三弟:袁俶老曾以弟作品呈毛主席,现主席托赠五百元,并说明此是主席收到稿费项下的。

黄炎培致吴湖帆信
1957年1月,吴湖帆将所藏黄公望《剩山图》与王蒙《松窗读易图》卷,以八千元卖于浙江省文管会,后入浙江省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此一事件看似单纯,实则牵连上海、北京、浙江几地之间的争斗,而这些均和吴湖帆有关。由此事而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在此时的吴湖帆眼里还未曾有端倪。
此事至今已逾六十载,其间诸多是非皆非今人所能理解。去岁9月15日,浙江博物馆推出展览,此赫赫名迹犹为引人注目。这一展览与此前开幕的“孤帆一片日边来——吴湖帆文献展”相表里,都对重新认识吴湖帆的原本面目有启示作用。
“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1957年5月14日,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北京中国画院正式成立。周恩来总理、沈雁冰部长及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出席了大会并讲话。文化部任命齐白石为名誉院长,叶恭绰为院长,陈半丁、于非闇、徐燕孙为副院长。然而不久后的8月,在北京国画界的座谈会上,徐燕孙首先被当做画界“右派”把头而受到批评,与其关系密切的叶恭绰和启功受到牵连。不久前的上海,《美术界反右派分子的作战计划》和《国画院反右派斗争和整风计划》相继出台,上海中国画院“反右运动”和“整风运动”开始。“檀香扇事件”引发画院内部“左”的思潮泛滥,陆俨少及吴湖帆弟子张守成等画师被错划成“右派”。8月5日,《新民晚报》刊发章表所写《两位老画家识破右派分子阴谋,贺天健、吴湖帆握手言欢,表示要真正团结起来,共同发展国画事业》一文,对吴湖帆不利的风潮开始刮了起来。次年,吴湖帆最主要的幕后支持者叶恭绰被划为“右派分子”。虽然“反右运动”很快就结束了,但心灰意冷的叶恭绰称病退隐,不再担任北京中国画院院长等职。这场突如其来的运动,使吴湖帆孤立无援。在1959年2月20日,上海中国画院筹拟改组为上海画院,院长拟聘徐平羽(兼),副院长为丰子恺、汤增桐,而此时的吴湖帆,身份已变成画师。
“反右”运动开始后,上海中国画院成立搁浅。吴湖帆的阶级出身,平素言行,出版《佞宋词痕》,与身在国外的张大千通信,与汪精卫、褚民谊、梁鸿志等人曾有来往,乃至为毛主席作画收润格等问题,均被一一罗列出来,并细加分析,构成他不满新政权、勾结“汉奸特务”、敲诈领袖等一系列罪名。有关领导找他谈话,要求他将《佞宋词痕》发表后所作诗词拿出来接受审查,他于激动中书生气大发,将近年写的诗词、随笔、书画杂记手稿付之一炬;他的家人受组织委托,试图让他认识错误,他又固执己见,使谈话不欢而散。于是,吴湖帆的问题被层层上送,最后递交到了由周扬牵头的文化部工作组。经美术界平衡,情况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吴湖帆次子吴述欧因代父写检查,划成“右派”分子。而他原本的计划,即在七十大寿时,将《佞宋词痕》卷六至卷十重订出版,也因各种政治运动而终止。
在这些政治运动中,吴湖帆手中的画笔并没有停下,且融入了造化之功。此一时段,吴湖帆变“画屏闲展吴山翠”而为“画无定法”,是其再进一境的体现。他游西郊公园,而作《柳塘翠禽》;外出杭州,独步飞来峰,登六和塔,俯瞰钱塘江大桥,而作《六和塔俯瞰钱塘江大桥》;状浙东阜溪上游之景,而作《浙东小景》《阜溪之邍》,及《大龙湫》《黄山翡翠池》等。他也创作了诸多合于其时政治氛围的作品,如《虚心学习又红又专》与《雨后春笋》,后者题跋中云:“人创造频频,大革新,如春笋雨后一齐伸。调寄《苍梧谣》。在总路线灯塔照耀之下,各个战线不断创造出新纪录、新指标,大胆革新。这些事迹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的涌现着。”并为苏州画家蒋风白宁夏之行绘成扇一帧,一面为设色竹子,另面为草书:“这不关书卷气也,不关艺术修养,只不过是一个人生活的战斗,成分与立场驱使他笔下飞出各各不同的作家情感。”另有 《青绿山水》,题云:“雨过天清喜乍晴,农家处处笑盈盈。亩产二十万斤谷,放出人间大卫星。”后将此画题赠梅兰芳。所作《朝气凌云》,题云:“朝气凌云贯九霄,群英大会红旗飘。钢煤粮棉齐跃进,干劲冲天节节高。”所作《南天门》,题云:“跃进跃进再跃进,鼓足干劲,一跃上昆仑,再跃跨过南天门,冲破云霄几晚层,手把红旗插向天阳顶。”
1960年6月20日,上海中国画院正式宣布成立,丰子恺被任命为首任院长,而原为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时期院长的吴湖帆仅为画院画师。当日晚间,吴湖帆沉默了。他独自漫步于黑暗的大街,全家人四处找寻而不得,许久以后,直至深夜,吴湖帆才暗自回来,只字未言。他内心各种滋味,是我们所不能感受的。这不禁让笔者想起吴湖帆当年书赠甲午同庚友的七言联:“何以至今心愈小,只缘已往事皆非。”

吴湖帆当年书赠甲午同庚友的七言联
就在宣布画院院长此前不久的春天,吴湖帆还为北京人民大会堂西大厅(国宴厅)绘制《太湖风帆》,虽为巨制,但粗壮的笔触、单调的穷款,亦不复昔日激情。

吴湖帆,《太湖风帆》,1960
1965年,距离吴湖帆离世仅余三年的夏天,他据影像资料而创作《庆祝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可谓“待五百年后人论定”的最后一次呐喊!此时的吴湖帆已不再希冀时人如何认识,而寄希望于将来!

吴湖帆,《庆祝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年,上海中国画院藏
如今一逾五十载,我们是如何看的?
光明讲坛:红楼一梦,醒向何处?
主讲人:王德岩 地点: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堂 时间:二〇一四年四月

王德岩 男,山东青岛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主任,审美文化研究所所长。
梦的谱系
《红楼梦》以梦为名,其中的梦很多,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并非单个具体的梦,而是《红楼梦》这部书整体上作为一个大梦给我们带来的感悟和启示。
这个大梦,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梦文化和梦文学的土壤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是儒、道、释。儒家中,孔子有一个很著名的周公梦,道家《列子·黄帝》中也有一个黄帝“华胥梦”。这两个都是治国之梦,周公梦应似大同世界,华胥梦的精髓则在“无为而治”。红楼之梦,与它们颇异其趣,因为这块做梦的石头是被排除于补天治国之外被弃掉的石头。
与之相契的是道家庄子的“蝴蝶梦”:庄周忽而梦为蝴蝶,忽而又为庄周,恍惚之间,不知是周梦见蝶,还是蝶梦见了周?这是“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红楼梦》颇识《庄子》之趣,五十六回贾宝玉梦见自己去见甄宝玉,发现甄宝玉正做梦去见贾宝玉一段的精彩,我觉得就是脱胎于“庄周梦蝶”。
佛经中的梦喻,特别是《金刚经》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表达的一切现实存在镜花水月般的空幻感,是读红楼时感受最切的观念之一。
文学梦也是红楼诸梦的重要源头。比如唐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都是借入梦的方式表达了荣华皆幻、浮生若梦之感,《红楼梦》中的《好了歌》简直就是为这两个故事所做的注脚。《红楼梦》二十九回清虚观神前拈戏,第一出是《白蛇记》,象征了贾家的创业打天下阶段,第二出《满床笏》,象征了鼎盛时期,第三出就是《南柯梦》,象征了贾府繁华过后终将败落。
文学梦的另一条线是因情成梦。如《西厢记》中的“草桥惊梦”,《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都如汤显祖所说是“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在《红楼梦》之前,汤显祖是文学梦的集大成者,对《红楼梦》一书影响甚大。
这是红楼之梦的文化背景,也是红楼梦最重要的底色。《红楼梦》兼取幻与情,一方面提示了繁华等幻、万境归空,一方面又试图建立一个“有情之天下”。“显幻归真”四字可以总括红楼一梦的宗旨,显幻和归真之间的桥梁,就是觉悟。
觉悟才知梦的意义,红楼之悟不是宗教和哲学的觉悟,却是美学上的妙悟。红楼一梦的意义,只有由其妙悟才能最终把握。我们接下来就细看红楼的妙悟之路。
妙悟之路
多重世界
首先要注意作品中独特的多重世界,所有梦和觉都在这个世界中完成,这是石头的世界。
第一重是女娲炼石的大荒山。这是一个神话时代的洪荒世界,“大荒”的意思一是荒唐,一是洪荒。它是故事的开端,创造了石头和它的命运。女娲在这儿炼石补天,石头炼后通灵,唯有一块无用被弃诸青埂(情根)峰下,成为故事的主角,这是关乎灵性和情根的故事。
西方灵河岸和赤瑕宫是并行的世界,是浇灌—还泪神话的发生地。石头通灵为神瑛侍者,浇灌灵河岸上的绛珠草,此草得此浇灌并天地灵气修成女身,伴神瑛下凡还一生之泪。

第二重是太虚幻境。太虚幻境是宝玉梦中所游之地,是一干历劫人物的主管地,所有人的命运都在此处的册子里,由此登记,安排下凡,劫满后又都要回归此处销账。
第三重是大观园。大观园是太虚幻境在人间的化身。大观园的地位很特殊,它坐落于人间,却遵循着另一世界的法则:它是青春的世界,有情之天下。在世俗风刀霜剑的侵逼中,红楼中所有的青春之梦在这儿绽放,又在这儿零落。
第四重是贾府所代表的世俗世界。这是现实的层面,透过前三重世界的眼光,它所追求的繁华、富贵、权力等,都是虚假空幻的,不过是到头一梦而已。
多重世界是妙悟发生的空间,引着人们一步步剥去虚假空幻,走向生命中更本真的境地。
多重角色
在多重世界之间,有多重功能性角色,引导俗世中挣扎执迷的人走向觉悟。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僧一道,他们形象不凡,在大荒山,石头看他们“骨格不凡,丰神迥异”;到了人间,甄士隐看他们“僧则癞头跣足,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不凡的形象显示出他们的神圣性。他们是石头入世的导引者,携石头下凡历劫;是石头的护佑者,在石头病重蒙难时持诵疗救;是石头悟道的点化者,在丢玉时送玉,在迷失中棒喝;也是石头游历归真的接应者,最后宝玉毗陵驿别贾政时,也是他们携之回归本位。
一僧一道也是普遍意义的护佑者、启蒙者。他们点化了甄士隐,度化柳湘莲,为热衷的宝钗送上冷香丸的方子,为在欲望中受苦的贾瑞送去风月宝鉴。
甄士隐和贾雨村是尘俗世界中另一个形态的一僧一道。他们在红尘人世中担任中介者和证明者的角色,甄者显真,贾者从俗。具体说,甄士隐是一道,贾雨村是一僧。甄士隐得道后是道士,贾雨村曾寄居葫芦庙,后来回目中说他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红楼梦》起于《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结于《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也说明了他们的地位。
警幻仙子是红楼一干人物下凡历劫的推动者、主导者,有时也是直接点化者,宝玉梦游幻境,她以册,以曲,以情,反复晓喻点化。她文化形象很空灵,既像道家的仙子,又像佛教的菩萨,她所居之地,既是太虚幻境,又是真如福地。
女娲是红楼世界中最高的神,她居于历史和现实世界之外,是荒唐(大荒山),是无稽(无稽崖),却是性情的根源地(青埂峰即情根)。她的作用不是像上帝、盘古那样开天辟地,而是补天,具体说就是创造灵性世界。她是灵性和情感世界的创世者。
多重觉悟
《红楼梦》的觉悟可作多面理解:从作者的角度说,它是作者潦倒后,对自己和家族命运的反照与忏悔;从主人公的角度说,它是石头带着来自青埂峰永恒世界的眼光经历当下世间的因果缘分;从作品的角度来说,它是《红楼梦》集梦文化之智慧对历史、人生、宇宙真谛的领悟;从读者的角度说,是读者以自己生命体验与作品相映而发产生的视界融合。
我们主要从主人公的角度,以宝玉为例来看觉悟的层次和轨迹。
初看上去,宝玉是个最看不开的,他多情而自恋,觉得一切眼泪都是为自己而流的;他喜聚不喜散,唯愿与姐妹们长相厮守;他对一切美丽的生命都牵肠挂肚,甚至在看戏时,还牵挂着宁府花园小书房画里的美人。但他又是石头的主体,是所有宿命的领受者,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宝玉有时从理中悟,从书中领会。二十一回他读《庄子·胠箧》看到“绝圣弃知”一段而生情爱皆烦恼的想法,遂续了一段:“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邃其穴,所以迷惑缠陷天下者也。”“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灭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二十二回他调停黛玉与湘云矛盾却两边不讨好,读《庄子·秋水》“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亦欣然有所得,写下一个“无可云证,是立足境”的偈子。但“纸上得来终觉浅”,书上的道理与生命往往并不能真正相契。宝玉读书得来的道理,遇到黛玉就被破得干干净净。
更深刻的领会是在事中去悟的。《红楼梦》有一条内在线索,是宝玉一步步走向觉悟。二十八回宝玉在山坡后听到黛玉念《葬花吟》至“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时,不觉痛倒,想黛玉将来至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亦至无可寻觅,自己又安在?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如此反复推求,青春之短暂,生命之无常,深铭五内。第三十回宝玉见到龄官划蔷之痴,悟到人各有缘分,“各人各得眼泪”,不可能所有女孩的眼泪都为他而流。桩桩件件聚散离合的事,都对他敏感的心灵有所触动。但最根本的,莫过于大观园众芳飘零,一个个青春的生命,有的自杀,有的病死,有的离去,有的出嫁,落得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他在了悟中埋葬了最美的梦,断除了最深的眷恋。
宝玉的悟有一个形而上的背景:他来自情根之地,历劫情缘后要回归来处。他的觉悟是注定了的,各种角色都对他有所点化。警幻仙子把他邀到太虚幻境,以孽海情天来警示他,允他阅册,让他识见诸钗的命运;让他饮茶,品味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况味;又让他听“红楼梦十二曲”,使妹妹可卿引他领略情事的滋味,使之早悟荣华不久,爱等空花。在他迷乱的时候,在他病重的时候,一僧一道会现身为他喝醒痴迷,点亮灵明,最终为他指出归路。
宝玉的觉悟,是在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双重背景下完成的。
所悟何事
红楼一梦究竟悟到了什么?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说:一是幻与空,二是命与数,三是本与真。
幻与空是书中最直接的要旨。第一回一僧一道对石头说:“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甲批云:“四句乃一部之总纲。”“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是说红尘中所追求的东西,都短暂易逝,终究留不住,不能作为生命的依托。

什么东西是“空”的呢?《好了歌》及《好了歌注》是对此最好的说明。《好了歌》中,将相功名,金银财富,妻子儿女,都是绝大多数红尘中人一生的追求,但这些都瞬间会即变,不可依恃。对经历了家族败落的曹雪芹和作品中的甄士隐来说,“无常”二字就在眼前。
这种觉悟,代表了中国文化对于兴衰际遇由来已久的领会与警示,《老子》第九章中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老子所拥有的王朝兴衰的记忆和曹雪芹所拥有家族兴衰的记忆骨子里是相通的。文学中的《南柯梦》和《邯郸梦》也是表达的这个感受。
《红楼梦》永远让我们看到人生两面,美女的背面是骷髅,繁华的背后是荒凉。第十一回,大家在热闹地庆祝贾敬生日的时候,秦可卿在孤独凄凉地走向死亡;第十六回,贾家为元春才选凤藻宫一片欢腾的时候,秦钟在无声无息地死去。贾家的家庙起名“馒头庵”和“铁槛寺”,透出冷静与达观:在大家怀着热辣辣的心思幻想着长生不老荣华永驻的时候,他们却取范成大的诗意当头浇上一桶雪水:“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
第二个觉悟是命与数。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觉得命与数荒唐无稽,可是心底多少都有点好奇。往小了说,都想知道自己运气,往大了说,孔子还要知天命。《红楼梦》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把我们心里这点若有若无的意思,转化成独特的生命信仰。
只不过,天命和定数,只能领会而不能确知,每个人只能以自己的一生去求解。宝玉在太虚幻境中阅读册子和听曲时并没有彻悟,但在生活中却会直觉地感受到那些因果与缘分。他一见了林黛玉就觉得是前世见过,看到大观园的牌坊也觉得是从前见过的。看到龄官与贾蔷的感情就“识定分情悟梨香院”,悟到“各人各得眼泪”,各有各的缘分。
这些缘分是许多前世和今生的因果积累而成,但又是人力所不能窥破和勉强的。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湘云和她的丫头大谈阴阳,又恰好捡到了宝玉准备送给她的金麒麟,因此伏下她和宝玉相守余生的最后结局。
袭人和蒋玉菡的缘分则伏线千里。第二十八回蒋玉菡与宝玉交换的汗巾恰好是袭人的,他赠给宝玉的茜香罗最后换到袭人手里,他说的酒令“花气袭人知昼暖”恰又说了袭人的名字。这些无意识中的细小因缘,直到120回才显示结果:袭人离开贾府嫁到蒋家,新婚之夜看到两条多年之前交换的汗巾,才明白了其中的缘分。而在此之前的很多年中,宝玉和袭人包括王夫人都认定了袭人一定是宝玉的房里人,王夫人还为此做了很多安排。可是所有这些人事的费心安排,都及不上冥冥中因果和缘分的力量。
《红楼梦》中最大的定数是贾府无可挽回的败落,虽然很多人努力想减缓其速度。第五回宁荣二公托付警幻好好点化宝玉,无非是为了家族未来;秦可卿在死后托梦王熙凤,也是为未来的衰落做准备;贾政在看了从贾母、贾妃到姑娘们的灯谜之后,也悲于其中不祥的谶语,领悟到家族无可挽回的宿命。
第三个觉悟是本与真。
虽然说幻说空,《红楼梦》并非虚无主义,它有自己对于纯真的坚守。这种坚守,表现为向着本真的还原。
还原在几个层面上展开:历史的、文化的、生命的。
第五回借贾雨村之口作了一个历史还原,追溯贾宝玉这一型人物的谱系与同道:历史上的那些逸士高人如许由、陶潜、阮籍、嵇康,情痴情种如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米南宫、倪云林,奇优名娼如李龟年、卓文君、红拂、薛涛、朝云等,这些人既不是大奸大恶,也不是大圣大贤,但他们的事迹中无一例外都贯穿一个“真”字,他们都曾经在艰难中挣扎着活出一个自我来,尽管有人因此丢掉了性命,有人因此丢掉了江山,但千载之下,他们的形象仍是凛凛如生。我们可以在这个谱系中去看宝玉这个人物,去理解他以及一众女孩子的意义和魅力。
文化层面的还原则复杂深广得多。红学中一直争论,《红楼梦》与儒、释、道三家是什么关系?有人说它是一部批判小说,批判儒家的礼教道德,批判科举制度,同时骂和尚道士,讽尼姑,讥道婆,对儒、释、道都做了不留情的揭露。也有评论说它是一部演道之书,或说他以儒家《大学》的“明明德”来演示全书宗旨,或说它所开显的是禅悟,或说它所提举的是道家之真。它们其实各说了一面的道理,《红楼梦》所进行的是文化上的还原,不管是对儒、对道、对佛,它都在做示假求真的努力。
它揭开一切的假:它厌恶的是儒成了远离人心的礼教,儒者成了禄蠹;它批判的是和尚、尼姑每天只想着与檀越搞好关系,只关心布施;道士热衷算命说媒,道婆甚至图财害命。所以宝玉讥禄蠹,毁僧谤道,所骂的是三教的末流,它们的失真形态。《红楼梦》并不反对三教本身,儒家的仁爱与亲亲之情,道家的洒脱与求真,佛教的慈悲与慧悟,都是书中呼吁和追求的。在剥去了假面之后,一僧一道潇洒登场,书中人物的归宿,也是或道或佛。
更重要的是,《红楼梦》跳出三教格局,把它的文化背景,还原到三教未产生之前的神话洪荒时代,用女娲教来统三教。这女娲教,按照书中的提示,其教旨就是情根(青埂峰),就是灵性(灵河岸上),这才是它终极的文化还原。
文化还原最终必然是生命的还原,还原到生命中的少年之情,赤子之心。《红楼梦》实际上是以少年的视角,写少年情怀。有的研究者说这是因为曹雪芹13岁时曹家被抄,他最美好的记忆都停留在十三四岁的时光。十三四岁的情怀,新鲜、热情、充满朝气和幻想,性别色彩不是很确定,还未进入复杂、功利的成人世界,他们世界遵循着与成人世界不同法则:有情之天下的法则。
“有情之天下”是《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提出来的,他认为当时的世界是有法之天下,遵循的是冷冰冰的礼与法,他的创作呼唤着有情之天下,呼唤着生命的春天,呼唤着有情人。《红楼梦》创造了一群有情人,为她们在人间建造了一个大观园。大观园是一个有情之天下,人们在其中以才情和个性展示自己。
人性中少年的纯真情怀,大观园中有情之天下,与神话世界中的情根灵性遥相呼应,正是《红楼梦》中还原之后的坚守之处。看透虚假妄幻后守望纯真,看破红尘仍坚信有情有爱,这正是《红楼梦》的还原逻辑。
悟后风光
《红楼梦》的写作是作者在咀嚼旧梦,从十三四岁前的富贵温柔,一下子陷入抄家破门的困顿,遍尝人情世态,作者不可能没有怨恨、彷徨和绝望,所以写作对作者来说也是自我救度,经过不知多少年的书写和十年的增删修改,作者抚平了伤痕,祭奠了年少青春,忏悔了无知或有意的造孽,放下了自身的怨恨痛悔,获得了觉悟后的从容和开阔。
觉悟后的作者怀着一颗无边的悲悯心去看世界。对每个生命,都能看到其悲剧与挣扎,体贴到他不得不如此的缘由。如对薛蟠,不仅写出了一个任性使气的呆霸王,也写出他少年丧父失于教养,母亲溺爱所求皆得苦恼。他始终只被得不到的东西吸引,一旦得到便毫无兴趣。唯一得不到的一次便是被柳湘莲教训,从此便好了很多。佛说人间八苦,只有求不得苦,作者却活生生写出了一个人有求皆得却无处安放自我的苦恼。还有赵姨娘和贾环,都是读者不喜欢的人物,但在书中,宝玉的心中却没有这些计较,作者所倾力关注的不是恩怨,而是人性。从头到尾的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对母子是如何为上到贾母、王熙凤下到丫鬟所轻视。他们的自卑、偏狭愈积愈深,最终毒化了心灵,扭曲了人性。在这里,反省多于指责,悲悯多于批判。

具悲悯心,亦能作平等观。贫与富、贤与愚、男与女,区界和分隔不再有充足的意义。当我们看刘姥姥进大观园,呆头呆脑见了镜子以为见到了亲家,听到自鸣钟响被吓了一大跳,吃饭时问东问西,我们会跟着发一大笑。但作者在此没有鄙视乡下人之意,刘姥姥所表现出的通达、健康和生命韧性让贾母也称羡不已。作者还让贾宝玉到了乡下,看到各种农具啧啧称奇,觉得新鲜得很。乡下人有乡下人的无知,城里人有城里人的盲点,每个人都带着自己出身的局限,每一种生命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贾宝玉的独特就在于他的平等观,他从生命的角度来观照世态人情,在奴仆小厮面前没有少爷威严,在高官显贵面前没有攀附之意。这种悲悯与平等,使得他牵挂着太多的人,太多的生命,甚至是燕子,甚至是花,甚至是一幅美人图上的美人,所以鲁迅说他“爱博而心劳”。
《红楼梦》第一回说空空道人是《石头记》的第一个读者,他在石头上读了此书以后霍然彻悟,“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因此改名情僧,《石头记》亦名《情僧录》,这十六字就是《红楼梦》觉悟的历程。
这种妙悟所带来的不是舍离,反而是对当下和感性的珍惜和欣赏。哪怕明知是下凡历劫,最终总要回归,但既是历缘,便要惜缘,即使是一天一秒的缘分,如果珍惜,也是很深的缘分。第十五回秦可卿出殡的途中,暂借农家休息,宝玉遇到乡下姑娘二丫头,喝令他不要乱动纺车,还为他示范了一下纺线。这短暂的相处,宝玉就十分珍惜留恋。后来他们要走的时候,宝玉发现相送的人群中没有二丫头,不禁有一丝惆怅。
生命中的每个阶段,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宝玉带着终将离去的心情,感受与姐妹们相聚一处的每一天的缘分。越是知道最终的结局,或是感到福祸都在旦夕之间,当下的每一秒钟每个瞬间就越值得珍惜。家族没落的结局使得早年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更加鲜活,最后的出离使得相聚时的每个瞬间都弥足珍贵,唯知最后境,更惜当下缘,这也是《红楼梦》中妙悟给我们的启示。
有了这样的心,作者仿佛化身菩萨,能够分身千百亿,作者的笔也仿佛有了无限神通,以一人之手,写万人之心,可以写粗俗如薛蟠,也可以写高雅如黛玉,可以写诗,可以写词,可以写赋,可以写八股。他锦心绣口,写到谁就能变成谁。写黛玉诗就深情绝艳,如出黛玉之口,写湘云诗就阔大爽朗,如出湘云之手,写宝钗诗就典雅端庄,如见宝钗其人。真是圣人的心肠,佛菩萨的神通。
《红楼梦》的妙悟,是作者曹雪芹的妙悟,是主人公宝玉的妙悟,也是我们读者的妙悟。读《红楼梦》如参禅,以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去解它的梦。
相关问答
姓幻的男生名,三个字。急?
幻仲邦幻辉晃幻彬原幻同海幻本弘幻谦雨幻恺钧幻威镕幻斐煌幻浩骅幻吾均幻晓声幻丞竣幻琰宁幻佩清幻玹昂幻剀文幻珉坤幻郅玙幻牛肃幻延亘...
【四画字有哪些】作业帮
[回答]天中王厄昂也日月曰及计开去气且区切劝欠犬丘仇亓为文勿无五瓦韦午屲尣仒认仁冗太厅以元云已匀由允...
【笔画为1画的汉字1画的2画的3画的一直到6画我都要越多越好】...
[回答]一画一乙二画二十丁厂七卜人入八九几儿了力乃刀又三画三于干亏士工土才寸下大丈与万上小口巾山千乞川...
我得到了表扬作文_作业帮
[回答]我得到了表扬"加油,加油!”星期五,我校举办一场运动会,同学们正在为运动员加油呢!我也是一个小小运动员,我参加许多比赛,但最让我紧张的就是跑步比...
起名四画的字有哪些
[回答]天中王厄昂也日月曰及计开去气且区切劝欠犬丘仇亓为文勿无五瓦韦午屲尣仒认仁冗太厅以元云已匀由允...
四年级上册超简单的汉字?
盐,屹,浩,昂,余,崩,鹅,俗,占,怀,坠,按,囚,启,即,系,证,荧,唤,技,艺,哲,质,兰,亿,索,奥,获,饮,喧,炊,捐,娟,暮,罕,卉,盈,凶...盐,屹,浩,昂,余,崩,鹅,俗,占,怀,....
笔画为四画的字有哪些?
队、为、切、片、比、厅、丹、巨、水、文、乌、专、扎、讥、勾、斤、支、仅、凶、冈、反、内、仍、孔、犬、乏、瓦、区、欠、劝、凤、仇、订、计、幻、历、夭...
四个笔画写成功的是哪些字?
队、为、切、片、比、厅、丹、巨、水、文、乌、专、扎、讥、勾、斤、支、仅、凶、冈、反、内、仍、孔、犬、乏、瓦、区、欠、劝、凤、仇、订、计、幻、历、夭...
4笔画的字(要求好听些)?
笔画是指汉字书写时不间断地一次连续写成的一个线条,它是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可分为横折、横、竖、竖钩、撇、点、这几类,具体细分可达40种。4笔画的字共有大...
小学常用汉字?
丰王井开夫天无元专云扎艺木五支厅不太犬区历尤友匹车巨牙屯比互切瓦止少日中冈贝内水见午牛手毛气升长仁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