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从北欧霸主到欧洲花园,为何要放弃200多年中立加入北约?
谁能想到俄乌之战打了两年多,最后加入北约的不是乌克兰,而是瑞典这个“欧洲花园”呢?之所以叫花园,是因为他们坚持了200多年的“军事不结盟”政策,连一战二战都没参与。
然而今年3月,瑞典首相却向北约递交了入盟文件,正式成为北约第32个成员国,这也意味着,他们完全放弃了中立立场,架在战斗民族脖子上的刀又往前递了一寸!瑞典和俄罗斯到底有什么仇怨,非要在这个节骨眼上给北约递刀呢?他们过去到底是中立还是怕事?这个曾经的北欧霸主,又为何会退出大国争霸的行列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度揭秘一下,瑞典的“中立”之道。
先来解答最关键问题:他们到底是不是真的中立?
表面上看,瑞典从1814年就开始宣布要成为“永久中立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也都没参战,但实际上也是有倾向性的。与其说中立,倒不如说这是他们给自己加的保护色,一切都为了更好的生存罢了。
为什么他们需要这层保护色呢?
因为这个“中立国”不是你想当就能当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看看之前的乌克兰,也想当中立国对吧?
他们一边想要抱北约的大腿,一边又不想得罪俄罗斯这个大哥,只能夹在中间委屈巴巴地抱紧自己。要是两边没撕破脸就还好,一旦撕破脸了,人家北约要拉你,俄罗斯这边也要拉你,乌克兰其实哪个都不敢惹,但被拽来拽去的实在没办法了,只能权衡利弊,再加上被人一顿忽悠,最后咬咬牙狠狠心,一头掉进美西方挖的大坑里。斯基想要玩中立两头讨好,却玩脱了,结果就是被暴怒的大哥按住头猛锤一顿。
那为什么之前瑞典却能把“中立”一直玩下去呢?
因为他们更会随机应变,更懂得看人脸色和与人方便。比如一战的时候,他们虽然没有正式下场,但却凭借中立国的身份两边通吃,既把战马和矿石卖给德国,又向英国提供大量木材,可以说是两头都不得罪。
但其实这种做法也有风险,那就是谁都不得罪,但也谁都讨好不了。尤其是英法两国在前面杀得昏天暗地,你瑞典却在旁边嗑瓜子看热闹,还趁机大赚一笔,这得多招人恨啊!最先看不下去的就是德国,他们不允许瑞典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次威胁说:你赶紧给我参战,要是再敢伺机捡漏,我连你一起打!
那英国那边见德国开始拉人了,也跟着施压:要是你不站我这边,就别想再过好日子了,我控制着海上航线,只要限制出口,断你的粮和药材,看你还能怎么办!
欧洲两个大哥一起施压,瑞典很难扛住,被迫陷入缺衣少药、粮食紧缺的危机中,最艰难的时候甚至要实行“食物配给制”,从上到下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后来实在过不下去了,所谓的“中立国”也还是悄悄反水了!
那时的瑞典为了让英国打开粮食进口通道,很快改变态度,选择停止向德国供应铁矿石,不再接纳从德国来的逃兵和避难平民。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中立国”实际上已经在撇清与同盟国的关系,偏向协约国那一边了。没过多久,英法和沙俄果真运了不少粮食给瑞典,海上航道关口也放开了。
就连一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被疯狂清算和洗劫,瑞典也都分了一杯羹,搬空了德国克虏伯军工厂,成为当时世界上仅有的几个能独立造重型坦克的国家之一。
到了二战的时候,瑞典又故技重施,表面上和英法都签订了军事不结盟协议,但实际上,从1940年起,瑞典就允许德军的运输车借道瑞典,把补给运到挪威和芬兰,尤其是苏芬战争爆发后,他们甚至允许一整个师的德国部队经过瑞典领土,转道芬兰前线。
尽管希特勒没有真正占领瑞典,但这个“中转站”的军事作用,却时刻被他拿捏住了,并且整个二战期间,瑞典都是德国的主要贸易对象。这个名义上的中立国家,把大量的铁矿、木材都卖给了纳粹,换回一大笔黄金交易和煤炭能源,直接成为北欧最富的国家。
看到这里,你还觉得这是真的中立吗?那有人就纳闷了:人家美苏英也不傻,难道看不出来瑞典隐隐的偏向吗?为什么事后没有一起清算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二战结束后,美苏争霸就开始了,两个大佬在利益分割上寸步不让,谁都不会轻易动手,能拉拢的也尽量拉拢。瑞典不想卷入冷战,就一再重申自己的中立立场,但实际也不是彻底中立,而是偏向西方的中立。这样一来美西方不会动他,苏联想出手也要更谨慎。
二来,瑞典也不是什么好惹的角色。他们祖上富过,本身底蕴就不差,又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疯狂捡漏,成了北欧唯一拥有自主军工产业和上百万预备兵力的国家。再加上苏联和瑞典之间,还隔着一个同样走“武装中立”路线的芬兰,苏军想动瑞典,必须得先越过芬兰,稍不注意就会伤筋动骨。
这么一看,瑞典的“中立”之道,其实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瑞典放弃中立,选择向北约递刀,他们和俄罗斯到底有什么恩怨? 军事不结盟政策,瑞典坚持了209年,这是他们在大国博弈中的立身之本,但如今却被打破了。在俄乌之战进入决胜阶段的关键时刻,瑞典却宣布正式加入北约,无疑是在向俄罗斯捅刀!这得是有多大仇才敢这么做呀?
其实两国在历史上结的仇还真不小,这么说吧:终结了瑞典北欧霸主地位、彻底打断瑞典国运的,正是沙俄!
你可能不知道曾经的瑞典有多强大!“祖上特别阔、流血特别多”说的就是他们,别看人家现在很佛系,但当年可是雄踞北欧的超强帝国,尤其是古斯塔夫二世时期,瑞典有当时全欧洲最强的新式军队,是第一个建立起先进炮兵部队的王国。
古斯塔夫本人更是御驾亲征,从德意志北部登陆,横扫莱银河,攻入巴伐利亚,逼迫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割让出了德国北部,简直是打遍欧洲无敌手,以致于周边的国家都要联合起来组成“反瑞同盟”,就像后来围剿拿破仑那样,去合攻瑞典。
最巅峰的时候,他们的领土包括了如今芬兰、挪威、波兰北部和德国北部这一大片区域,就连海权纷争不断的波罗的海,当初也被默认为瑞典的内海。曾经震慑欧洲两个世纪的“维京海盗”,就是在这发家的。
再看看现在的瑞典,面积仅剩45万平方千米,人口也才1056万,差不多相当于我们一个地级市的规模,放到欧洲都排不上号,更别提和其他大国一起争霸了。
他们为什么会衰落到这一步呢?
因为沙俄在17世纪中叶的时候强势崛起了!当时的彼得大帝亲自游学欧洲,学着瑞典的发展模式打造出了一支强大的新式军队,已经不满足于圈地了,而是把野心投向大海。彼得大帝做梦都想要有一个出海口,于是就把目标定在了波罗的海。
而当时波罗的海被视为瑞典王国的内海,沙俄想拿下这里,就必须击败瑞典,于是一场耗时21年的“大北方战争”就这样开始了。在开战前期,瑞典轻松取胜,一度攻进莫斯科,在那里放了一把大火,差点把彼得一世气吐血。
为了洗去这番耻辱,他联合普鲁士、丹麦和英国,一起组成“反瑞联盟”,从1v1变成了群殴,瑞典最终战败,被迫把波罗的海的海权交到了沙俄手里。从此,终于看见了海洋的沙俄有了第一支舰队,还打造了第一个港口圣彼得堡。
而瑞士失去了海权,在航海时代也失去了与大国竞争的资本,自此之后一蹶不振,成了不得不靠中立底色而不断避战的“欧洲花园”。他们没有了雄心壮志,却始终没有忘记对战斗民族保持警惕。现在你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要在俄乌之战的节骨眼上放弃中立,给北约递刀了吧?
瑞典不再中立,选择加入北约,难道不怕得罪战斗民族吗? 俄瑞两国在历史的恩怨,给了瑞典进北约的动机,而西方的联盟和俄军的拉胯,更是给了他们进北约的勇气,于是我们就能看到在外交上一向比较佛系的瑞典,这次终于不“佛”了。
有人觉得他们这是走偏了,其实人家聪明着呢,不然也不会在跌出世界大国行列之后,仍旧能牢牢守住北欧一哥的地位。再加上这次和北约统一立场之后,瑞典变得更不好惹了。
如今的瑞典虽然无法和真正的一流强国相比,但也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福利国家,人均 GDP 高达5.6万美元,而且福利待遇相当好,无论是什么身份,只要有瑞典国籍,几乎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费用,都能被政府承包。
他们的军事实力并不弱,能自己造坦克,就连瑞典产的战斗机都很有竞争力,尤其是“鹰狮”轻型多用途主力战斗机,能排进欧洲前三,比起老美的F-16也是不输的。
也就是说,他们自己本身实力不俗,现在加入北约不是去打秋风的,而是去锦上添花的,这一做法势必会加大北约对战斗民族的战略压迫,后果难以预测,已经深陷战场的斯拉夫人势必会更谨慎地对待他们。看到这里,你觉得瑞典还会怕吗?
瑞典当年居然是欧洲第一强国,军事实力吊打英法,还攻占过莫斯科
【军武次位面】作者:Dr.Lee
提到古斯塔夫,所有军迷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德国的古斯塔夫列车炮,但其实古斯塔夫还是一位国王,一个喜欢大炮的国王。
战争不是被某一个人发起的,确切地说,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不会那样做,除非他的意识中被灌输了在战争中可以得到什么,以及怎样去得到。——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
瑞典(Sweden)
提到这个名字,你们会想到什么?
茂密的北欧森林。
发达的工业和令人羡慕的福利政策。
诺贝尔奖、宜家、伊莱克斯。
一个富裕、神秘又有些“高冷”的国家。
不过,历史上的瑞典并非是一个“高富帅”国家,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二流屌丝小邦,在欧洲很不起眼。但在17世纪初,在一位国王的强势领导下,瑞典迅速崛起为欧洲强国,连续击败诸国联军,震撼欧陆。
拿破仑说:“古斯塔夫可以与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等人相提并论”。军事史家富勒说:“就其军事才能而言,古斯塔夫要算古今以来少数名将中的杰出者”。今天军武菌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瑞典的逆袭之路和传奇君主——古斯塔夫二世。
▲位于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王宫
▲炸药之父诺贝尔
1、 16世纪末的瑞典:名副其实的苦逼之国
16世纪末的瑞典还是个贫穷的农业国,全国人口不过百万,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5%。农村生产力低下,农民平日里多靠黑麦面包和腌肉、腌鱼度日,只能在夏季补充一些新鲜肉类和蔬菜水果,贵族的生活比农民好不了多少,总体上都是自给自足。瑞典虽富于矿藏,但因开采手段低下,产量不高。瑞典军队受当时欧洲体制影响,多依赖外国雇佣兵,忠诚度和纪律性都很差。
▲大名鼎鼎的鲱鱼罐头
气味堪比生化武器
▲1693年的斯德哥尔摩
在政治上,瑞典于1532年摆脱丹麦统治,建立瓦萨王朝。由于偏居北欧,物产匮乏,瑞典要步入强盛就必须向南和向东扩张,打通朝向欧洲大陆的通道。瑞典周围的政治环境却并不太平:莫斯科公国、波兰、丹麦都是当时的大国,且长期与瑞典敌对。
从国王卡尔九世开始,瑞典军队试图染指欧陆。1595年,卡尔九世率军奇袭波兰,在波兰翼骑兵的反击下大败而归。随后卡尔又趁俄国内乱时率军攻入,一度占领莫斯科,还计划把当时是太子的古斯塔夫立为沙皇,却在战斗民族的猛攻下狼狈撤回。
▲古斯塔夫的父亲瑞典国王卡尔九世
▲波兰羽翼骑兵是当时
欧洲最为精锐的骑兵部队之一
对外战争连连受挫,卡尔九世心力交瘁,国内大贵族也甚为不满,多次在议会上指责国王。与瑞典相互敌视的丹麦趁机起兵,卡尔九世甚至要求和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决斗,遭对方拒绝后,1611年,丹麦军队攻占了瑞典城市卡尔马。
2、破旧立新的雄主古斯塔夫
1611年10月,国王卡尔九世去世,年仅17岁的古斯塔夫二世即位,虽然古斯塔夫自幼就跟随父亲四处争战,还掌握了多门外语,瑞典贵族们却并不十分看好这个“毛头小子”。
▲绰号“金毛狮王”的古斯塔夫二世
▲古斯塔夫与妻子玛丽·埃莲诺
古斯塔夫继位后迅速进入对贵族的“打脸模式”。他首先对瑞典的政治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任命阿克塞尔·乌克森谢纳伯爵为瑞典首相,在他的大力协助下,古斯塔夫大权独揽,同时对议会大贵族“弹糖并用”,引入欧洲先进的行政体制,使瑞典政府的行政效率大幅提升。
在经济发展上,古斯塔夫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尤其是当时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人。从德国引进当时最先进的采矿和冶炼技术,为瑞典的武器生产奠定坚实基础。古斯塔夫还施行财政改革,将实物税改为货币税,有效增加了瑞典的财政收入。
▲ 古斯塔夫二世创立的语法学校
▲“海上马车夫”荷兰的庞大舰队
他们也成为古斯塔夫极力拉拢的“金主”
出自电影《海军上将》
古斯塔夫最为知名的成就就是他的军事改革。瑞典由于人口稀少,军事上长期依赖雇佣军,但后者多唯利是图之辈,难以在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1620年,古斯塔夫宣布施行征兵制,瑞典国民中14岁至44岁男性均需要服兵役,纳入地方民团,再由地方指挥官从中挑选精壮者编入正规军,给每名士兵配发统一的军服。古斯塔夫将瑞典划分为8个军区,每个军区设立1个军团,每个军团人数在3000-4000人不等,由1名上校军官统一指挥,这种管理体制在当时的欧洲独树一帜。
▲瑞典军队布阵图
古斯塔夫对步兵方阵和骑兵部队均进行改革,增加步兵中火枪的比重,生产新式轻型滑膛枪,减少步兵方阵的厚度以扩大“火力扇面”,古氏本人甚至亲自为新兵演示火枪射击技巧。古氏从东欧引进良种马,研发新式隧发枪装备骑兵部队。
▲瑞典军团步兵
配备统一的制服、火枪和短剑
除了正规军,古斯塔夫还对雇佣军体制进行改革,重点招募善战而忠诚的苏格兰和爱尔兰士兵,对于率部投奔的雇佣军将领,只要战功卓著,古斯塔夫就会破格提拔,甚至授予爵位。例如克里斯托弗·冯·侯瓦尔德,原本只是默默无闻的萨克森布料商的儿子,曾作为下级军官为神圣罗马帝国(德国)的多位领主效力,却一直得不到重用。在投奔古斯塔夫后,由于屡建奇功,短短九年时间就从中尉升到上校,并获得瑞典贵族爵位。
▲古斯塔夫麾下的苏格兰雇佣兵
古斯塔夫是个不折不扣的“火炮控”,他任命自己的侍从、“炮兵技术宅”托尔斯滕森为炮兵总监,托尔斯滕森组建了欧洲第一个专业的炮兵团,将炮兵部队分为团属火炮、野战炮和攻城炮,前两者属于轻型炮,后者为重型炮。托尔斯滕森淘汰了落后的“皮炮”(皮革做的火炮),采用铜锡铸造火炮,还将火炮拆解为几部分,便于马匹运送,同时对炮兵部队严格训练,使瑞典炮兵成为当时欧洲射速最快的炮兵。古斯塔夫还极有远见的建立了瑞典海军,他认为“王国福祉,一靠上帝,二靠海军”。
▲古斯塔夫亲自操炮射击
▲博物馆中的瑞典海军 “瓦萨号”战舰
3、“威力加强版”瑞典的复仇之路
改革进行的同时,古斯塔夫开始率军展开“复仇大业”。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古斯塔夫先是和丹麦媾和,甚至不惜赔款百万瑞典圆换取丹麦退兵。1614年,古斯塔夫率军攻入莫斯科公国,历经三年血战大败俄军,迫使毛子签订有利于瑞典的《斯托尔博瓦条约》,古斯塔夫还与荷兰结盟,使丹麦不敢轻举妄动。
1621年,古斯塔夫率军进攻立窝尼亚(今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占领波罗的海重镇里加。瑞典的急速扩张引起世仇波兰的不安,1625年,古斯塔夫先发制人,率军攻入波兰境内,并在格涅夫战役中大败波兰翼骑兵,之后又一再击败波兰——神圣罗马帝国联军,几乎扫荡了波兰北部平原,波兰被迫求和,与瑞典达成为期六年的停战协议。
▲瑞典军队炮轰里加附近的要塞
▲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三世
曾多次与古斯塔夫交手
1630年,欧洲大陆的三十年战争正愈演愈烈,以德意志新教诸侯、丹麦、法国(法国以天主教为主,但为了建立霸主地位而与新教国家结盟),并联合英国、荷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西班牙、波兰为一方,天主教、新教两派军队相互厮杀,整个欧陆血雨腥风。
▲率军登陆后的古斯塔夫祈祷胜利
瑞典作为新教国家,自然有着充分的理由加入这场大战。而且,在古斯塔夫看来,这将是瑞典称霸欧陆的绝佳机会。1631年的布莱滕费尔德战役,瑞典军队大败神圣罗马帝国雇佣军,3万名雇佣军中8000人阵亡,9000人被俘,有着“常胜将军”美誉的梯利伯爵战败。1632年,古斯塔夫在列克河之战中再次击败天主教联盟军队,梯利伯爵战死,瑞典军队连克美因茨、奥格斯堡和慕尼黑。
▲古斯塔夫的对手
神圣罗马帝国陆军元帅梯利伯爵
▲率军冲锋的古斯塔夫(左一)
身旁是瑞典骑兵与步兵。
▲17世纪的瑞典骑兵装备,在古斯塔夫时期
瑞典龙骑兵的战术和欧洲其他国家不太一样
▲布莱滕费尔德战役中的古斯塔夫
4、壮志未酬的北方雄狮
1632年11月16日,古斯塔夫率领的瑞典军队与华伦斯坦率领的联军遭遇,古斯塔夫身先士卒率骑兵冲向敌阵,被雇佣军发射的子弹击中,古斯塔夫对身边的劳恩堡公爵说:“我已差不多了,兄弟,你设法去拯救你的生命吧”。说罢就撒手人寰。训练有素的瑞典军队并没有因此慌乱,而是迅速调整部署,以更为凶猛的阵势冲击敌军,最终将联军击败。
▲神圣罗马帝国联军总指挥
阿尔伯莱希特·华伦斯坦
▲展现古斯塔夫阵亡场景的油画
古斯塔夫虽然英年早逝,但北方雄狮的怒吼已使欧洲列强为之震撼,瑞典控制了波罗的海沿岸大片领土,继任王位的克里斯蒂娜女王在乌克森谢纳和托尔斯滕森的辅佐下继续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瑞典再也不是那个被人轻贱的二流小国,而是名副其实的欧洲一霸。虽然今日的瑞典已不复往日的荣光,但古斯塔夫的个人魅力仍具有强烈的影响,无论是他的军事改革还是瑞典的逆袭之路,在西方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战德国的古斯塔夫巨炮就是用他来命名
生活中的我们每日为生计而奔波,或许我们只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大众,或许我们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国王,但古斯塔夫的崇高品质值得我们效法。无论我们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水泥森林、无论是在轰鸣的工厂车间、还是在紧张忙碌的办公室,你自己就是掌握命运的王者,世界就是你的宏大舞台。
军武菌向大家送上古斯塔夫称霸欧陆三宝典:
1、大胆革新: 古斯塔夫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君主,不仅热衷学习当时欧洲最为先进的国家管理体制和军事技术,自己还掌握了多门外语,对于敌人的长处,古氏尤其注意。
2、英勇无畏: 无论是训练军队还是战场指挥,古斯塔夫总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
3、知人善用: 古斯塔夫用人注重才能,不计出身,为瑞典政府和军队网罗到了大批当时欧洲最出色的管理人才和军事将领。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
“瑞典”和“瑞士”就差一个字,两个国家有哪些地理差异?
瑞典和瑞士这两个国家的第一个字都是“瑞”,在中文翻译当中就只有第二个字有差异,很多国人其实对于“瑞典”和“瑞士”并不分得很清楚。当然,瑞典和瑞士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这种差异存在于许多方面,我们就从地理的角度来看看,瑞典和瑞士两个国家的差异。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瑞典和瑞士虽然都属于欧洲,地处欧洲西部,不过从小区域角度来看,瑞典属于北欧地区,而瑞士属于中欧地区。
瑞典和瑞士两国分布图
两个国家的经纬度位置来看,瑞典和瑞士的经度差异不大,都靠近东经10°经线,瑞典主要位于该经线以东,而瑞士主要位于该经线以西。不过,两个国家的纬度差异十分明显,瑞典的纬度大约位于北纬55°至北纬69°之间,属于中高纬度地区,而瑞士的纬度大约为北纬45°左右,属于中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来看,瑞典是一个沿海国家,濒临波罗的海,而瑞士是一个内陆国家。
欧洲地形图
从两个国家的地形来看,瑞典和瑞士都是以山地地形为主的国家,不过瑞典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侧地区,虽然也是山地,但是并不是十分陡峭,地势起伏相对和缓,地势西高东低,而瑞士地处欧洲阿尔卑斯山脉地区,地形十分高峻,地势陡峭,全国海拔最高点超过4600米。从两个国家的气候来看,地处低纬度的瑞士年均温要高于瑞典,两国的降水都较为丰富,属于湿润地区。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从人文地理角度来看,瑞典的国土面积约为45万平方千米,而瑞士的国土面积大约为4.12万平方千米,不到瑞典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不过,两国的人口数量差异并不十分明显,瑞典总人口约为1011万人,而瑞士总人口约为851万人,因此瑞典的人口密度远远小于瑞士,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瑞典和瑞士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从人均GDP的角度来看,瑞士还是远高于瑞典,差距大概在三万至四万美元左右。
瑞士首都伯尔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