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平时说的话都是古文吗?他们平时如何说话呢?
谢邀
一,古代人平时说话不用古文。
古文指文言文,即古人用的书面语言。它是全国统用的一种书面文体,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因为当时各诸侯国之间语言差异很大,官方使用文言文有利于语言交流。
二,古人平时怎么说话?
古人平时说话也同今天人一样,用白话。各地域有各地域的方言,不同地域的人用方言是很难勾通的,情况与今天差不多,就象今天山东人去上海听不懂上海话,去南方听不懂闽南话一样。《孟子》上有的故事,说战国时候,有个楚国人觉得齐国话很好听,就请了一个齐国人来楚国教孩子学齐国话,结果他的孩子三年沒学会齐国话。这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各地域的白话差别是很大的,所以用文言文来解决各地域无法用白话交流的问题。
“古文”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它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仿古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所谓的文言;二是唐宋以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相信您问题中所说的“古文”指的是文言。
那么首先回答您的第一个问题:古代人生活中其实并不都是说“文言”的,或者说大部分平民都不会说“文言”。古汉语书面语在殷商就已经出现,先秦时期较为成熟。由于口语发展快,书面语脱离了口语,所以直到唐宋白话出现,口语与书面语都是分离开的。另外,古代的教育水平有限,只有少数受过教育的人才懂文言。其次,文言是一种书面语,人们交流多用口语,即便是懂文言的人,在生活中正常交流时也基本不会满口“之乎者也”。拿现代汉语举个例子,古人平时也会说“你吃饭了吗?”而不是拽出来一段晦涩难懂的文言。
再看第二个问题:古汉语可大致分为上古汉语,中古汉语以及近古汉语。近古汉语比较接近今天的普通话读音,而上古汉语与普通话的差别也较大。具体可以去网上寻找有关古代汉语发音的一些视频和音频。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古代人没有便利的交通,一般不会出远门。能出远门的也都是读书识字的人,在古代有一种地毯我相信大家并不陌生,那就是秀才为了糊口在大街上摆摊卖字!所以这种摊还可以充当向导。汉族的先民开始时人数很少,使用的汉语也比较单纯。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居民逐渐向四周扩展,或者集体向远方迁移,或者跟异族人发生接触,汉语就逐渐地发生分化,产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汉语方言分布区域辽阔,使用人口在9亿以上。
文言文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了。古时候没有现在的廉价纸张,最开始是把字写到甲骨或竹简上,造价很高的,而且写的东西多了,还会造成竹简体积大,太重等问题。所以必须要求内容精炼。文言文就这样产生了。但是古人平常说话的时候,是不会经常用文言文的。对于说方言的地区,更加能体会到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特别是说话时用方言口语,微信文字聊天时自觉不自觉就用普通话的书面语了。
在小说《镜花缘》中,有这样一个形象的对比,如果日常全用文言对谈,是多么可怕。有一次,林之洋、唐敖等人到了淑士国,这个国家无论职业无论老幼都“儒巾素服”“举止大雅”,而且满嘴“之乎者也”。在发明纸之前,古人用竹简记录文字,这个竹简是用竹子削成的,制作比较麻烦,而且一片竹简也写不了几个字,如果文字过多那么一部作品需要的竹简就极多,后来出现了在绢布或者丝绸上写字,但是成本也比较高,只有重要的檄文或者有钱人才用。
直到民国时人们还一直学习文言,文言的用词那么难,古时候教育普及又很低,哪有那么多人能掌握文言呢,所以日常生活中还是使用白话的,虽然和现在不同,但是大致都能懂的,例如明朝皇帝朱元璋,就是农民出身,没上过学,所以写的圣旨都是白话,即便放到现在也差不多能看懂的。
所以,古代和我们说话方式大致相同,文言文的方式只适合在书中表达,不宜用来交流。
八国联军侵华是偶然还是必然?
八国联军侵华是必然。清末时期,是从内到外的不进取,固步自封,认为清朝地大物博,外国人占领不了。还有内外勾结,有为官的内奸告知外国人,让外国人知道清朝当时的态度。
还有最后一点就是当时的清朝军力武器真的是太落伍了。也是顺应时代的变迁,让中国从封建一步到社会主义。
毫无疑问,八国联军侵华之战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这场战争以及随后签订的《辛丑条约》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大量主权的丧失让清政府完全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或许这本是一场本来可以避免的战争,从表面上看是因为慈禧的个人以及一些“愚昧”的民众一手造成了这场战争。但究其根源还是因为满清权贵的腐朽与无能,加上东西方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野心而造成的必然结果。
纵观以上,要想国家不被欺负,还是要自身硬才行
已经病入膏肓的清王朝已经早已积重难返。这个本来拥有众多机遇的晚清政府因为自身的腐朽与无能一步步的将自己带入了死胡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是一场看似可以避免的战争,然而在看似可以避免的背后,其实蕴藏了很多的必然性。
因为清政府自身的原因,造成了社会的动荡,在局势恶化到失控之后,早已觊觎中国领土,甚至已经有了瓜分中国愿望的列强迟早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