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科技 上市银行科技金融透视→

用户投稿 10 0

上市银行科技金融透视→

中国上市科技 上市银行科技金融透视→

CFIC导读

财报数据显示,上市银行2024年普遍加大了对科技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已披露科技贷款增速的上市银行科技贷款余额均实现大幅增长。

原标题:【读财报】上市银行科技金融透视:信贷余额普增 青岛银行、齐鲁银行增速居前

近期,新华财经和面包财经研究员对上市银行年报中的科创/科技型企业贷款(以下简称“科技贷款”)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梳理。

财报数据显示,上市银行2024年普遍加大了对科技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已披露科技贷款增速的上市银行科技贷款余额均实现大幅增长。其中,建行、工行、中行的科技贷款余额均超1万亿元。股份制银行中,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的科技贷款余额较高;城商行中,北京银行、江苏银行居前;农商行中,沪农商行的贷款余额较高。

中国上市科技 上市银行科技金融透视→

增速方面,青岛银行、齐鲁银行的科技贷款同比增速超过46%,相对靠前。

此外,工行、建行、农行、中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均超2万亿元,其中工商银行超过3.1万亿元。专精特新贷款方面,中行的贷款余额达6034.23亿元,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北京银行的贷款余额均超1000亿元。

科技贷款余额普增 青岛银行、齐鲁银行等9家银行增速超30%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24年四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6.25万家,获贷率46.9%,比上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3.27万亿元,同比增长21.2%。获得贷款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25.81万家,获贷率为55.7%,比上年同期高1.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15.63万亿元,同比增长7.5%。

财报显示,有35家上市银行披露了科技型企业贷款相关数据,截至2024年末,相关贷款规模均实现增长且增速较快。

截至2024年末,建设银行的科技贷款余额超过3.5万亿元,位居第一,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均超过1万亿元。股份制银行中,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的科技贷款余额较高,均超5000亿元。城商行中,北京银行、江苏银行和上海银行的科技贷款余额居前三,分别为3642.79亿元、2326亿元和1597.34亿元。农商行中,沪农商行的贷款余额较高,也是唯一一家科技贷款余额超1000亿元的农商行。

中国上市科技 上市银行科技金融透视→

图1:2024年上市银行科技贷款余额、增速及总贷款占比

较2023年末相比,大部分银行的科技贷款余额均出现增长。其中青岛银行、齐鲁银行等9家银行增速超过30%。

总贷款占比方面,浙商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的科技贷款在总贷款中的占比居前三,均超16%。此外,沪农商行、苏农银行等12家银行的科技贷款在总贷款中的占比均超10%。

国有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规模居前

翻阅资料发现,部分上市银行披露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情况。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均超2万亿元,其中工商银行超过3.1万亿元。从增速来看,华夏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较上年年末增超25%。

中国上市科技 上市银行科技金融透视→

图2:2024年上市银行战略性新兴贷款余额及增速

工商银行表示,该行锚定各类创新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等科技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坚持全主体、全周期、全产品、全球化,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大中小微各类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上海银行称,该行聚焦重点行业赛道、开展专项经营,围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上海市“(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按照六大产业、31个细分赛道推进行业研究及专业化经营,提高科技企业客群覆盖,加大对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的支持力度。

中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专精特新贷款余额位居前三

有10家上市银行针对专精特新贷款情况进行了披露。

截至2024年末,中国银行的专精特新贷款余额达6034.23亿元,位居第一。其次是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北京银行,专精特新贷款余额均超1000亿元。农商行中,渝农商行、青农商行的相关贷款余额均超200亿元。

增速方面,中国银行、张家港行的专精特新贷款余额增速超过50%,相对靠前。

中国上市科技 上市银行科技金融透视→

图3:2024年上市银行专精特新贷款余额及增速

中国银行将金融资源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的初创科技型企业倾斜,推出“专精特新”贷、科创贷、知惠贷、创新积分贷等信贷产品。

民生银行重点围绕中小民企、专精特新、战略民企等细分民企客户,分层完善产品权益体系。该行升级迭代“专精特新”企业专属产品,推广“易创e贷”信用贷产品,便捷融资服务。此外,与上海技术交易所合作,加速“易创知识贷”产品推广,帮助企业转化关键技术为资金流。2024年末,该行专精特新客户达2.5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9%。

监管部门持续推出政策 上市银行探索科技金融新模式

2025年以来,监管部门发布多项科技金融相关政策,支持做好五篇大文章,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4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联合印发《金融“五篇大文章”总体统计制度(试行)》(以下简称《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实现统计对象和业务的全覆盖;实现金融“五篇大文章”重点统计指标及其标准和口径的统一、协同;建立统筹一致、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5月,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提出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重点围绕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支持科技创新,加强财政政策引导。

各家上市银行在2024年报中提到持续探索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新模式,深度赋能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全力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农业银行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打造全生命周期产品矩阵,积极研发专属信贷产品,力争生命周期、额度需求、典型客群全覆盖。该行创新推出新兴产业赋能贷,探索“贷款+外部直投”业务模式。此外,筹组股权投资试点基金,与18个AIC股权投资试点城市签署股权投资试点基金战略合作协议,储备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项目等。

浦发银行发布“浦科5+7+X”产品体系,以“全周期、数智化、伙伴式、定制化”为着力点,打造“浦创贷”“浦投贷”“浦新贷”“浦研贷”“浦科并购贷”5大拳头产品、7大重点产品和X个适配产品,适配不同区域、客群和产业,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

北京银行发布“京心领航”科技金融服务品牌,打造“1+18+N”科技金融专营架构,包括总行科技金融部、18家分行科技金融部、N家科技金融特色经营机构。此外,该行推出专精特新企业专属信贷产品“领航e贷”4.0版本,截至2024年末“领航e贷”累计放款突破1000亿元。

本文来源:新华财经

微信编辑:胡闻哲

《风险预警·金融版》简介

中国上市科技 上市银行科技金融透视→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金融稳则经济稳。金融安全事关国家、区域企业发展大局,需要对金融风险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科学应对,防范于未然。由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出品的《风险预警·金融版》在政府权威部门指导下,依托先进的大数据舆情监测系统和专业的分析师团队,对金融业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风险舆情进行总结梳理和分析研判,为金融监管部门、要素市场、金融机构、上市公司、行业协会、各类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提供权威、专业、实用、及时、有效的金融风险舆情监测、研判、预警与应对建议。1.8万/年,每周一期,每周五发布。

最新报告:

【2025年6月第1期】总第179期:助贷新规倒计时,突围难题显

【2025年5月第4期】总第178期:转型阵痛,信托业出路何在?【2025年5月第3期】总第177期:“躺赢”变“共赢”,公募新规重构生态

解析31省市上市公司科技创新投入:北京和广东领跑,湖北和安徽表现亮眼 上市公司区域图鉴㉑

界面新闻记者 | 毛盾 王玉

界面新闻编辑 | 崔宇

随着全球化和资本市场的不断深化,中国企业在A股、港股、美股等市场的上市活动日益频繁,上市公司数量与市值规模持续扩大。与此同时,在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战略指引下,各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创新和产业转型各具特色,上市公司有着明显的区域特征。上市公司作为经济的领航者和风向标,其区域分布、行业分布以及业绩和市场表现,不仅反映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潜力,也体现了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资源分配和政策导向。

界面智库推出的“上市公司区域图鉴”系列报告,旨在通过研究不同区域(包括31个省行政区及下属地级市)在不同时间维度的上市公司数量、市值、行业构成和财务指标等多维数据,帮助政策制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透过上市公司来了解和评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优势产业布局以及产业集聚和关联程度等。

相关阅读:

31省市上市公司数量大比拼:这三个地区科创属性最强 | 上市公司区域图鉴①

优势产业都是啥?31省市上市公司行业分布大起底 | 上市公司区域图鉴②

谁的优势更大?从区位熵透视31省市上市公司产业集聚度 | 上市公司区域图鉴③

党的十八大以来,31省市上市公司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 上市公司区域图鉴④

党的十八大以来,31省市的哪些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上市公司区域图鉴⑤

党的十八大以来,31省市有哪些优势产业在崛起?| 上市公司区域图鉴⑥

谁与争锋?31省市“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大比拼 | 上市公司区域图鉴⑦

31省市上市公司新质生产力布局探析,哪些产业最受宠?| 上市公司区域图鉴⑧

盘点五大城市群“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哪个区域最强?|上市公司区域图鉴⑨

五大城市群新质生产力布局探析,哪些产业在异军突起?| 上市公司区域图鉴⑩

上市公司城市排行榜:谁的“科创属性”最强?|上市公司区域图鉴⑪

上市公司30强城市榜:各个城市都有哪些优势产业?| 上市公司区域图鉴⑫

盘点171城“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北京、深圳、上海、苏州领跑|上市公司区域图鉴⑬

“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30强城市榜:哪些细分产业被重点布局? | 上市公司区域图鉴⑭

31省市上市公司年报大盘点,谁的财务表现最佳? | 上市公司区域图鉴⑮

31省市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大梳理:哪些行业贡献最大?哪些行业在拖后腿? | 上市公司区域图鉴⑯

31省市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大梳理:哪些行业增长快?哪些行业在放缓? | 上市公司区域图鉴⑰

31省市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年报盘点:上海净利润增速最高,广东研发费用居首| 上市公司区域图鉴⑱

31省市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年报盘点:各地的哪些产业表现强劲?| 上市公司区域图鉴⑲

31省市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年报盘点:航空航天和海洋装备“冰火两重天”| 上市公司区域图鉴⑳

在本系列报告的第一篇中,界面智库对截至2023年末的31个省级行政区(不包含港澳台地区)上市公司的数量、市值以及上市板块等基本情况进行了描述分析,并在第二篇与第三篇中对各省市优势产业及产业集聚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随后在第四至第六篇中,对上述维度进行按时间段的分析,并重点追溯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上市公司的结构演变。在第七至第八篇中界面智库定义了“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并从省级行政区维度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在第九篇以及第十篇从城市群维度进行进一步分析。系列报告的第十一篇以及第十二篇,界面智库从城市维度入手,对各地上市公司的数量、市值、行业等基本情况予以分析,并在第十三及十四篇进一步对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及产业布局进行分析。第十五篇至第二十篇,界面智库从上市公司2023年年度财务报告出发,从整体及行业角度全面展示各省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并对“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进行专题分析。

在该系列报告的第二十一篇报告中,界面智库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与的研发支出、研发人员、知识产权等科技创新相关指标进行了分地区梳理。同比指标均根据以2023年末满足筛选条件的上市公司为基准的可比口径数据计算。

界面智库发现,2023年中国上市公司在科技创新领域持续加大投入,研发支出稳健增长至17095亿元,其中北京、广东、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保持领先,而中西部地区如安徽、湖北亦展现强劲增长势头。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总额显著增长,广东跃居榜首,中西部研发支出稳步增长。

同时,研发人员数量及占比稳步提升,广东、北京、浙江等东部地区仍为研发人员集聚地,但中西部地区如湖北、安徽亦在积极投入。然而,西部和部分边疆地区在研发支出和人员方面仍有待加强,反映出这些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整体实力需进一步提升。全国范围内的研发专利账面价值在过去一年中保持稳定增长,变动不大。

一、整体研发支出:北京绝对额居首,广东同比增长14.4%

中国上市科技 上市银行科技金融透视→

研发支出包含费用化研发支出(即研发费用)与资本化研发支出两部分。

2023年中国各区域上市公司在科技创新领域持续投入,研发支出整体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2023年全国A股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总额增长至17095亿元,同比增长5.2%。

在研发支出方面,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和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依然处于领先地位。北京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总额高达4125亿元,虽然较2022年略有下降,但仍位居全国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广东,研发支出总额为3106亿元,同比增长14.4%。上海、浙江和江苏的研发支出也均超过千亿元,分别为1709亿元、1429亿元和1215亿元,这些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和产出均处于全国前列。

在中部地区,安徽的研发支出为458亿元,同比增长10.6%,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湖北以372亿元的研发支出和3.2%的同比增速,位列中部地区前列。湖南的研发支出为344亿元,同比亦大幅增长9.7%。

海南、青海、宁夏等地区的研发支出总额相对较低,分别为19亿元、17亿元和8亿元。

从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来看,部分地区表现出较高的研发投入强度。其中,西藏的研发支出占比最高,达到5.7%。此外,吉林、湖北、湖南、江苏、河北等地的研发支出占比也均不低于3.5%。然而,一些地区的占比较低,海南的研发支出占比仅为1.0%,是所有地区中最低的。宁夏的研发支出占比1.3%,亦属于较低水平。此外,福建、辽宁和广西等地区的研发支出占比也较低。

二、新质生产力公司研发支出:广东绝对额居榜首,陕西研发强度最低

中国上市科技 上市银行科技金融透视→

数据显示,中国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总额达到5081亿元,较2022年呈现出显著的增长。

在研发支出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继续领跑全国。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等省份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总额和占比均位居前列。广东跃居榜首,研发支出总额为1217亿元,占比6.1%。北京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总额高达1165亿元,占比6.3%。上海、江苏和浙江的研发支出均超过400亿元,分别为489亿元、474亿元和429亿元。

在中部地区,湖北和安徽的表现尤为突出。湖北的研发支出总额为121亿元,占比高达8.5%,位列中部地区第一。安徽的研发支出为105亿元,占比6.4%,同比增长9.7%,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湖南的研发支出为120亿元,占比5.3%,同比增长7.1%。

然而,在西部地区和部分边疆地区,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总额或占比相对较低。例如,西藏的研发支出仅为8亿元,但占比却高达17.1%,这反映出该地区上市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相对投入较高,但整体实力仍有待加强。甘肃、宁夏等地区的研发支出总额也相对较低,均为1亿元,表明这些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仍有待提升。

从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来看,部分地区的投入强度较高。西藏、四川、重庆、山西等地的研发支出占比均超过9%,显示出这些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然而,也有部分地区的研发支出占比较低,如陕西的研发支出占比仅为2.2%,是所有地区中最低的。此外,内蒙古、贵州、甘肃及海南等地的研发支出占比也相对较低。

三、整体研发人员:广东绝对数居首,上海和山东等地占比回落

中国上市科技 上市银行科技金融透视→

2023年,中国上市公司在科技创新领域继续加大投入,研发人员数量及占比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数据显示,全国上市公司研发人员总数达到320.44万人,相较上年增长3.6%,研发人员占比提升至18.25%。

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依旧是研发人员的集聚地。其中,广东高居榜首,研发人员数量达到67.57万人,占比19.57%,领跑全国。北京以61.46万人的研发人员数量紧随其后,占比更是高达26.38%,较上年进一步上升。浙江、江苏和上海的研发人员数量均超过20万人,分别为32.17万人、27.11万人和25.64万人,这些地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研发人才储备雄厚。

在中部地区,湖北和安徽的研发人员数量表现抢眼。湖北的研发人员数量达到7.13万人,占比18.53%,位居中部地区前列。安徽的研发人员数量为9.90万人,占比16.86%,也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湖南、河南等省份的研发人员数量均超过6万人,显示出中部地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积极投入。

然而,在西部地区和部分边疆地区,研发人员的数量或占比相对较低。例如,西藏的研发人员数量仅为0.56万人,但占比却高达15.64%,这反映出该地区上市公司在研发人员方面的相对投入较高,但整体实力仍有待加强。青海、宁夏等地区的研发人员数量及占比也均处于较低水平。

从研发人员占比的变化情况来看,部分地区的研发人员占比有所上升,如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等地的研发人员占比均较去年有所提升。然而,也有部分地区的研发人员占比出现下降,如上海、山东、安徽等地。

四、新质生产力公司研发人员:北京和上海占比超30%,湖南、湖北和安徽表现抢眼

中国上市科技 上市银行科技金融透视→

2023年,中国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在研发人员方面的投入持续增强,研发人员总数达到98.40万人,较上年稳步增长。

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依然是研发人员的主要集聚地。其中,广东以23.90万人的研发人员数量高居榜首,占比达到23.68%,继续领跑全国。北京紧随其后,拥有研发人员数量19.08万人,占比高达34.12%,较去年进一步上升。

在东部地区,浙江和江苏的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也均超过10万人,分别为10.27万人和10.10万人,占比均为21.28%。上海的研发人员数量达到7.90万人,占比32.62%。

在中部地区,湖南、湖北和安徽的研发人员数量表现抢眼。湖南的研发人员数量达到3.92万人,占比22.16%。湖北的研发人员数量达到2.40万人,占比24.88%,位居中部地区前列。安徽的研发人员数量为2.91万人,占比23.04%,也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然而,在西部地区和部分边疆地区,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研发人员的数量或占比相对较低。西藏仍表现突出,虽然研发人员数量仅为0.23万人,但占比却高达22.04%。甘肃、内蒙古、宁夏等地区的研发人员数量及占比也均处于较低水平。

五、知识产权:北京以绝对优势领先,广东和上海紧随其后

中国上市科技 上市银行科技金融透视→

2023年末,中国上市公司在研发专利方面的知识产权布局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和不平衡性。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上市公司研发专利的账面价值总计达到4264亿元,占公司总资产的0.11%,相较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

北京以1515亿元的账面价值遥遥领先,占比超过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北京软件知识产权价值高达1201.6亿元,占据绝对优势。此外,北京在专利权(137.6亿元)和非专利技术(176.2亿元)方面也有显著积累。

中国上市科技 上市银行科技金融透视→

广东和上海分别以429亿元和398亿元的账面价值紧随其后,位列第二和第三。

其中,广东专利权价值高达140.5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同时,广东在非专利技术和软件领域也有一定积累,分别为98.1亿元和190.6亿元。上海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和软件知识产权价值分别为90.1亿元、98.9亿元和209.1亿元。

重庆、浙江和江苏分别以219亿元、218亿元和206亿元的知识产权账面价值位列第四、第五与第六。同时,山东以185亿元的账面价值位列第七。

然而,与头部省份相比,部分省份在研发专利方面的表现相对较弱。例如,海南、宁夏、青海等地区的研发专利账面价值较低,分别为10亿元、3亿元和2亿元,占全国总量的比重较小。

从增长及占比情况来看,全国范围内的研发专利账面价值在过去一年中保持稳定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部分省份如重庆、西藏占比增长相对较快。

相关问答

科技版上市主板上市什么意思?-股票知识问答-我爱卡

[回答]科技版上市的意思是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在科创板板块上市。主板上市又称为第一板上市,指的是风险企业在国家主板市场上发行上市。主板和科技版的区别...

科技型上市企业有哪些?

科技型上市企业包括了互联网、电子商务、软件、半导体、生物科技等领域,如阿里巴巴、腾讯、华为、京东、百度、美团、小米、中芯国际、恒瑞医药等。这些企业在...

高科技上市公司有哪些?

[最佳回答]高科技概念板块股票有哪些?与高科技相关上市公司一览通俗的理解,就是高科技必须进行产业化,才能形成产业规模效益!并且高科技无国界!需要全球高科...

中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吗?

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已上市。股票代码为600161,股票名称为中国生物。该公司隶属于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试...

十大农业科技上市公司?

北大荒农业股份(股票代码600598),甘肃省敦煌种业股份:主要从事农作物种子的研发,繁育,加工,储藏,销售。ST中农:中垦农业资源开发股份,经营范围:油料...北大...

大疆上市了吗?-股票知识问答-我爱卡

[回答]大疆没有上市。大疆,全称是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是由香港科技大学的汪滔创立于2006年,目前该公司的估值超过1660亿,年营收近200亿,垄断着全球...

荣耀会借壳上市吗?哪一家上市公司适合荣耀收购?

荣耀的收购方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98.6%的股份是由深圳国资委全资控股的深圳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持有简称深智城!荣耀如果借壳会是谁呢?个人感觉借...

中国电子旗下子公司?

中国电子集团旗下的子公司有,长城科技,中电广通,深桑达,南京熊猫,华东科技,中软国际,中国电子,上海贝岭,冠捷科技,长城电脑,晶门科技,长城信息等公司...中国...

中国最大的科技上市公司?

腾讯和阿里巴巴,二者几乎垄断了中国的互联网阿里巴巴2017年市值达到了28498亿人民币,相对16年排名提升了一位。成立于1999年的阿里巴巴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大...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控股哪些上市公司?

分别是:上海华东电脑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